中山大道在哪里(大汉口的子午线——“中山大道”的前世今生)

在中国各大城市中,以人名命名最多的道路,当属为国父“孙中山”先生命名的“中山大道”或者“中山路”。
有人说,“中国有多少城市,就可能有多少中山路”,这话虽然有点夸张,但是却说明了以“中山”命名街道的普遍性。据悉,在全国就有近两百条以“中山”命名的道路。“到中山大道或者中山路去购物、去逛街、去休闲,或去享美食等等”,这是许多城市的市民都曾有过的经历。
武汉两江交汇,由于地理的原因,城市规划的道路只能顺着长江、汉水延伸。江河蜿蜒而行,相应的街道也就曲折而建,武汉的街道也就没有北京或者西安等城市道路的笔直和规范。在武汉就有一条中山大道,它与江河平行蜿蜒贯穿了大汉口的中心,被称为“大汉口的子午线”。
如今,就让我们走进武汉市唯一的国家级历史文化街区——中山大道,回味历史,感受变迁。

风云
中山大道横跨武汉市硚口、江汉、江岸三个老城区,是一条从西南部的硚口路到东北部的黄浦路,贯穿大汉口中心的一条老街,总长8445米,中间与武胜路、三民路、民生路、江汉路、宝成路、南京路、黄石路、一元路、三阳路等道路相通。
中山大道始建于1906年,距今已有118年历史,是大汉口最重要的商业交通性干道。1906年,伴随京汉铁路的通车,湖广总督张之洞为了扩大市区,便利交通,下令拆除汉口城垣改建马路,名为后城马路。
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武汉市政府为纪念孙中山先生,于1927年将后城马路改名为中山马路。为了顺口,汉口的百姓一般称这条马路为中山路。抗战胜利后汉口市政府于1946年元旦,将延长了的中山马路命名为中山大道,并举行了隆重的命名仪式。从此,“中山大道”这一路名沿用至今。
在距两条“中山大道”不远处的六渡桥,矗立着一座颇具历史意义的孙中山先生铜像。史料记载,1927年3月,中国国民党二届三中全会期间,宋庆龄、何香凝、孙科、毛泽东等人提出在武汉建立孙中山铜像,以纪念这位伟大的革命先行者。1933年4月,汉口六渡桥,孙中山铜像峻工,孙中山先生身着中山服,目视前方。岁月流逝,这座铜像已成为这座城市和市民心中不朽的丰碑。

建筑
中山大道见证了武汉近代历史风云的变幻,沿街的建筑承载了城市的演变。
在中山大道硚口区段,可以说是以医院、纺织、商贸、文化和小商品相兼容的街区。在西南部的硚口路,也就是中山大道的终点附近,就有以“中山”命名的湖北省中山医院(原武汉军工总医院)。在其隔壁,就有武汉市硚口织布厂,该厂虽已改制,但破旧的厂房依然存在,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这里却是红极一时的纺织企业。在中山大道崇仁路到武胜路片段,这里曾有武汉著名的友谊大厦和新华书店,这是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武汉市民购“洋货”和读书的好地方。再往东,就是利济路一带,这里是连接汉正街小商品市场的片区。

在中山大道江汉区段,主要是以商政、游乐、金融、购物相融的街区,中山大道最高的建筑也集中于此。最著名的与民国联系最密切的建筑当属南洋大楼。它坐落在汉口中山大道六渡桥附近,是一座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物,始建于1917年,1921年竣工。整个大楼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共有5层,系水泥钢筋结构,墙壁以麻石砌筑,十分坚固。大楼坪台上中有一尖顶,两边各有一圆顶,为汉口的西式楼房之一。
南洋大楼原是南洋华侨简氏两兄所创“南洋兄弟烟草公司”汉口分公司所在地。1926年 9月,北伐军占领了汉口。同年12月,国民党中央党部和国民政府由广州迁到武汉,南洋大楼成为国民政府的办公地点。“党政临时联席会议”即设在此楼。1927年3月,国民党二届三中全会在这里举行,与会者有徐谦、孙科、宋庆龄、陳友仁、吳玉章、董必武、毛泽东、林伯渠、夏曦、詹大悲、陈公博、恽代英、邓演达等国共两党代表,从而谱写了一段国共合作的光荣历史。1986年,南洋大楼辟为武汉国民政府旧址纪念馆,1989年元旦,在国民政府正式迁汉62周年纪念日之际对外开放,1996年,被国务院核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民众乐园是中山大道最大的娱乐场所,始建于1919年,或商营或官办,几度更易。初名新市场,曾改称血花世界、人民俱乐部、新记与明记新市场、新民众乐园等。民国初年,由汉口知名人士刘有才等集资兴建,1919年主要部分建成开业,1920年全部建成。主建筑群是一座临街7层圆顶大厅门楼和两翼3层楼房(“凹”平面),其他建筑还有“雍和厅”(杂技)、大舞台、新舞台以及贤乐巷、协兴里一带的20多栋住房。全园占地面积12187平方米,建筑面积17168平方米,场地设施仿上海“大世界”,分别安排了3个剧场、2个书场和中西餐厅、弹子房、小型商场、阅报室、陈列室、室内花园(即所谓“小乾坤”)、哈哈亭(即哈哈镜)、溜冰场以及杂技、舞台等。另外,在进园处设有“鸳鸯池”(后改金鱼池),池中叠石为山,周围环水,山腰塑有捉迷藏的裸体小儿,山顶飞瀑奔泻,一对鸳鸯在池水中浮游。“新市场”后部的“趣园”(小花园,系主体建筑落成后请日本设计师设计而建)设有茅亭、竺桥、莲池、喷泉(水从莲心上喷出)等建筑小品。全园建成开业,曾驰名国内外。抗日战争胜利后,定为武汉民众乐园。1946年全园有各种剧座4500席,为武汉最大的文化娱乐场所。新中国成立后,园内建筑多次维修,1981年,原大舞台和新舞台分别拆建成现代建筑的江夏剧院、群众剧院。老民众乐园在解放前就与天津劝业场、上海大世界并称为中国三大娱乐场。
武汉工艺大楼位于中山大道与民生路的十字路口,曾经是全国最大的工艺美术品商场之一,是一个以经营工艺精品为主而蜚声中外的现代化综合性商业场馆,也是湖北省指定的旅游购物定点单位,还曾被命名为“全国百城万店无假货示范商业街”。1956年由市手工业联社投资53万元作为基建费,建筑武汉工艺美术陈列馆,此时更名为武汉市工艺美术服务部,又称武汉市手工业产品陈列馆。1987年,武汉市工艺美术服务部(武汉市手工业产品陈列馆)进行升级改造,由原来的4楼加层为6层楼,此时,更名为武汉工艺大楼,经营品种发展到20000余种,年销售额近亿元。武汉工艺大楼内,原有两排大圆柱,上面装有精致的壁灯,晚上当日光灯与壁灯全部开放时,映入眼帘的五色缤纷、艳丽夺目的手工艺品,显得格外美丽。
水塔位于汉口中山大道前进五路闹市区,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破土动工,宣统元年(1909年)竣工,由英国工程师穆尔设计监制。它原来是商办汉镇既济水电股份有限公司宗关水厂的一大配套设施,为正八角形七层建筑:主体六层,其西南突出的楼梯间,上有钟楼,超出主体,为第七层。楼梯间有木制转梯,可登钟楼(瞭望台),瞭望台高4.58米。水塔是汉口近代消防标志性建筑物,在很长一段时期,它承担着消防给水和消防瞭望的双重任务。水塔建成后,汉口各主要街巷陆续安装了消防水门,从而有效地改善了救火的水源问题。水塔日供水能力500万加仑(2.733万吨),供水人口约10万,在当时的中国处于领先地位,规模上堪称翘首,也曾是武汉的骄傲。在上个世纪,消防水门历经太平水门、消火栓的发展过程。水塔高41.3米,上世纪70年代以前,是武汉市为数不多的高层建筑之一,与它比肩的则是江汉关和滨江防汛抗洪纪念碑。1998年,水塔被武汉市人民政府列为武汉市文物保护单位。水塔感受时代脉搏的跳动,依然无言地注视着人们时而欢欣时而愤激的一切,它俨然是一位见证城市兴废的百年老人。

佳丽广场位于武汉市商业中心地带江汉路,是一座集购物、办公、金融、餐饮、娱乐等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建筑,是武汉市的标志性建筑,也是中山大道上最高的建筑。1992年,陆氏武汉公司进军武汉房地产市场,1995年在武汉举办了一场盛大的“佳丽小姐”评选活动,影响很大,以至于公司在裙楼开办百货商场时,定名为佳丽百货,随后,武汉人也习惯于将大楼称为佳丽广场。1997年7月28日,佳丽广场主体结构完工,251.44米高度,使其成为当时武汉第一高楼。据悉,佳丽广场占地面积达17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为31万平方米,总耗资15亿元人民币。2006年佳丽广场21层—42层写字楼现由平安保险公司整体购买,并于11月最终完成消防验收予以交付并更名为“平安大厦”。

在中山大道江岸区段,主要是以金融、艺术、美食、通讯等相融的街区。武汉美术馆,原为金城银行大楼,坐落于中山大道与南京路、黄石路交汇处,是一座4层楼的筋混凝土结构建筑,为中国第一代建筑师庄俊所设计,于1930年动工,1931年落成;正立面采用了西洋古典廊柱式样,柱高通达三层,在二层处开有圆形拱窗,使得从柱廊之外看整个建筑立面,既恢宏雄伟又富有一定的变化。1938年日军入侵武汉,强占为为总司令部,直至1945年抗战胜利才被收回。解放后,1952年金城银行大楼由当时的银行出租给了武汉图书馆,到1957年,在这座建筑里开设了武汉少年儿童图书馆。2003年规划建立武汉美术馆,少儿图书馆才择地迁出。2005年武汉市政府投资近2亿元进行改扩建,新馆在保留原有建筑风貌的同时,还根据美术馆的功能和设施的要求,对内部结构进行了科学设计和改造,整体为中庭环廊式格局,是武汉市重要的文化设施之一,2015年入选为第二批国家重点美术馆。

老通城是坐落在汉口中山大道大智路口一家大型酒楼,以经营著名的三鲜豆皮小吃驰名,有"豆皮大王"之称。酒楼创办于1931年,原址位于古汉口城堡大智门外,过去为城乡通道,故名"通城甜食店"。2006年10月,因建设长江隧道的缘故,有着77年历史的老通城酒楼停业4年,异地改建。
武汉五芳斋地处中山大道天津路对面,在汤圆、粽子市场,品牌号召力极强,处于相对垄断的地位,该酒店曾被国家内贸部授予"中华老字号"、"中华餐饮名店"、"全国餐饮绿色食品企业"等称号,该酒店的汤圆、粽子被评为"中国名点",而其商品商标,也曾连续两年被评为"湖北省著名商标",还在美国注册了服务商标和商品商标。

华中通信广场位于五芳斋隔壁,是武汉地区唯一的大型手机通信产品集散地,广场有五层,其中一至三层为手机及手机配件等通信器材批发、零售市场,四层为商家办公区,五层为物业办公区。2007年,华中通信广场被武汉市评为"十佳优秀商品商场";2009年,被中国商业联合会评为"全国第二大通信产品交易市场";2011年,被评为"全国市品牌商品市场"、"中国3A级信用企业"。隔壁的武汉数码港也是武汉标志性的手机通讯集散地建筑。
重生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原有的道路和功能远远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2015年,结合武汉地铁6号线施工,《中山大道景观提升规划(一元路至武胜路段)》出台,瞄准国际商业高端的定位,西起武胜路、东至一元路、全长约4.7公里、面积约2.54平方公里的中山大道综合改造工程也随之破土动工,2016年12月28日,这条百年老街将凤凰涅槃重生。
改造后的中山大道将呈现“六大亮点”:
1.历史文化街区:红砖黛瓦藤蔓掩映,推开一扇旧日时光的门,你的时间可以在此凝固曾经百年岁月的任意时段,黎黄陂路步行街片区集中展现民国建筑及红色历史文化,各类创意小店深闺暗藏,在这里一本书一杯茶便是整个世界。
2.英伦风情建筑:吃过吉庆街的大排档,嬉笑玩闹过汉派民间文艺,沿着历史的足迹来到青岛路,英伦建筑风情散发出怀旧的气息,或拍照或小驻或发呆,适合文艺又嬉皮的你。

3.休闲乐购天地:江汉路至民生路段将成为中山大道购物核心区,百年前兴旺的店铺,今尚在。荣宝斋、四季美、精益眼镜旧貌换新颜,现代化智能的购物环境里,可以享受传承古老的工艺或口味。百营广场改造后将形成露天市场和绿地公园,成为音乐节、文化节常驻举办地;南侧为5个百货为主的集中商业,承载购物、休闲、娱乐、餐饮等服务职能。
4.品牌体验长廊:民生路至三民路段,以新民众乐园、工艺大楼、南洋大楼为主,结合沿街独立商铺,集中引进品牌名店,打造武汉品牌旗舰店展示长廊;楚宝片改造后,以时尚品牌和创意商品为特色。
5.华中最大“金银坊”:三民路至友谊路段,规划金银坊项目,调整桥西商城、星火同益大厦业态,结合现有金银珠宝门店,形成华中地区规模最大的金银珠宝饰品消费聚集地。

6.文化休闲体验:硚口区段按照“凝萃商埠风华、品味浓墨书香、复兴汉正华章”的理念进行规划,以中山大道为主轴,多福路、武胜路为辅轴,形成东、西两大板块。东板块打造“国际商贸金融区”,以多福路纵轴线上的恒隆广场、复兴商贸金融城等项目为依托。西板块打造“文化休闲体验区”,依托武汉市文物交流中心、武汉收藏品集邮市场、汉口茶市和武胜路花鸟中心市场等文化资源,以武胜路新华书店为龙头,建设36万平方米国际文化城项目。
对于建筑,中山大道沿线及周边160栋历史建筑都将进行加固、维护、整修等不同程度的改造,公共建筑以石材、清水混凝土等为主,民居则以红色清水砖墙为主。
一条见证大汉口变迁的百年老街将“呼之欲出”。

交通方面,中山大道将实现公交优先、步行主导、分流减负的局面。地铁6号线建成后,途经此处的公交线路将优化减少,同时,通过疏通街巷、拆除占道,分流小汽车,部分路段还将限制机动车进入,有的地方甚至连非机动车都将禁行。 据悉,中山大道将区别于武汉现在一般的商业街,成为城市具有历史底蕴、现代大气、具有标杆意义的第一商业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