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常识>

趋炎附势的意思怎么解释(成语典故之趋炎附势)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2-01 13:39:35    

趋炎附势

【出处】《宋史·李垂传》:“今已老大,见夫臣不公,常欲面折之。焉能趋炎附热,看人眉睫,以冀推挽乎?”

【释义】 趋: 奔走,巴结: 炎: 热,显赫,指权势: 附: 依附,依靠。奉承和依附有权有势的人。用于指斥那些巴结、投靠有权有势者的行为。

【历史典故】

李垂,字舜工,山东聊城人,北宋官员。咸平年间考中进士,先后担任著作郎、馆阁校理等职。他曾编写了三卷《导河形胜书》,对治理旧河道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建议。他博学多才为人正直,对当时官场中泰承拍马的庸俗风气非常反感,因不肯同流合污而得罪了许多权贵直得不到重用。

当时的宰相丁谓就是一个善于阿谀奉承之人,他用阿谀奉承的卑劣的手法获取了宋真宗的欢心,从而掌握有大权,加上他玩弄权术,排挤异己,最后独揽朝政。许多想要升官发财的人见他炙手可热,便都争相吹捧他、奉承他,希望可以获得他的赏识,平步青云。

有人见李垂从来不去刻意地讨好丁谓,十分不解,便问他为何从未去拜谒过当朝的宰相。李垂说:“丁谓身为宰相,不但不以身作则,公正地处理政事,反而仗势欺人,实在有负于朝廷对他的重托和百姓对他的期望。这样的人我为什么要去拜谒? ”这话很快就传到了丁谓的耳朵里,丁谓对此非常恼火,便借故把李垂贬到外地去了。

宋仁宗即位后,丁谓倒台,而李垂则被召回京都。一些关心他的朋友对他说:“朝廷里有些大臣知道你才学过人,都想推举你做知制诏(为皇帝起草诏书等官员)。不过,当今的宰相还不认识你,你是不是应该去拜访他呢? 让他认识认识你,一定会有好处的。”李垂淡淡地回答说:“如果我三十年前就去拜谒当时的宰相丁谓,可能早就当上翰林学士了,但是我并没有这样做。我仍然坚持自己的原则,见到有的大臣办事不公,就当面指责他,以我现在的年纪,又怎么能趋炎附势,看别人的眼色行事,借此来换取他们的提携呢? ” 他的这番话又传到了新任宰相的耳朵里。结果,他再次被排挤出了京都。


【成语寓意】

奉承和依附有权有势的人,任何时代都不鲜见。他们没有原则,对上级或者权势俯首帖耳,百依百顺。他们往往因为善于奉迎,获得上级重用,借此狐假虎威地欺压百姓。古人将这样的人称为“奸佞小人”。这种人对国家的危害极大,因为他们可以蒙蔽君王,屏蔽掉百姓的真实呼声,使君王闭目塞听,丧失正确的判断能力。

作为领导,对这样的人一定要百般警惕。须知,对你吹捧最厉害的人,是最有可能背叛你的人。因为这种人的出发点是一己私利,他们不过是利用权势,达到自己的目的。那些敢于仗义执言,犯颜直谏的人,才是诤友重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