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常识>

中国传统节日故事大全(每一个传统节日的背后,都有一个最感人的典故!)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0-06 09:10:10    
清明节的典故要追溯到春秋时期,那时晋国的公子重耳因为遭受迫害而被迫流亡他国,流亡之路十分艰难,经常食不果腹,露宿街头。当重耳饥寒交迫生命垂危时,介子推作为他的忠诚臣子,不惜割下自己腿上的肉,煮成汤给重耳食用,以助其渡过难关。重耳深受感动,承诺日后要好好报答重耳。

流亡多年后,重耳终于回到晋国并成为一国之主,也就是晋文公。他上位时大封各路功臣,却唯独忘记了介子推。而介子推也并未主动求赏,并有退隐之心,于是带着自己的母亲隐居深山。当晋文公意识到自己的疏忽时,他便亲自上山寻找介子推,但从茫茫大山中找两个人是非常困难的。

为了逼介子推主动出山,晋文公听取他人的意见,进行三面烧山只留一面,那介子推必然会从无火的一面出来,然而大火烧了三天三夜,介子推始终没有出来。最后,等火熄灭重耳带人搜山时,发现了介子与推与母亲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死去。而树旁有两行大字:“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晋文公悔不当初深感愧疚,为了纪念介子推,他下令将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禁止生火做饭,只吃冷食。而寒食节的后一天,则定为清明节,用以扫墓,纪念逝去之人。1935年中华民国政府明定4月5日为国定假日清明节,也叫做民族扫墓节。延伸至今,清明节不光是扫墓祭祖的节日,也成为了国家法定节假日。

最初清明假期只放假一天,主要是为了满足人们祭祖扫墓的需求。但一些外地的工作者若想返乡扫墓因路途遥远,一天时间是不够的。于是,从2008年开始,清明假期进行了调整,变为了三天。不仅给返乡之人有充足的时间,同时也给人们增加了休息和放松的时间。

随着时间的推移,寒食节的习俗逐渐被淡化,而清明节逐渐演变成了一个融合了传统习俗与现代休闲的节日。既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了传统文化,又满足了人们休闲旅游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