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实时讯息>

两江Na一刻③丨丹灶罗行墟:“艺术+”如何让百年老街上新?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9 23:44:00    

一个曾因竹编手工艺闻名却一度归于沉寂的岭南村落,凭什么9天吸引超15万人次来“趁墟”,还登上《人民日报》?火爆出圈的背后,藏着哪些乡创密码?【Na一刻】走进丹灶罗行墟,专访丹灶镇罗行社区党委书记杜瑞泉,去探探百年老街如何持续“上新”。

罗行艺术墟街景。

罗行艺术墟艺术装置——二厘园。

【Na一刻】:罗行墟在之前呈现出的是什么样的状态?如何立足罗行墟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在地文化,盘活百年老街?

杜瑞泉:罗行墟前身是“里南圩”,至今已有330多年的历史,以盛产竹器而闻名,曾是南海县最繁华的市集之一,也是广东三大圩市之一(分别为罗行墟、深圳墟、观澜墟)。随着“马路经济”的兴起以及塑料、不锈钢等现代器具的普及,罗行墟的竹编手工业失去了往日的活力,曾经街铺林立、热闹繁华的名墟逐渐沉寂。

从政府,到社区,再到社会,各方力量都在努力重振罗行的辉煌。早在几年前,丹灶镇政府和罗行社区就着手改造罗行墟,主要进行了硬件修缮和环境提升,共举办了四届罗行竹编文化节等活动。去年,我们从艺术赋能、乡创加持、镇村联动、新旧共建四个方面入手,围绕社区重构,盘活了30多处的旧物业,推动罗行墟焕新为罗行艺术墟。

例如,将罗行墟中山上街的粮仓旧址改造成当代舞艺术家彭宇的工作室,还利用罗行竹编等物料创作演绎装置舞蹈。今年五月,彭宇将计划牵头发起一场国际舞蹈节,吸引来自国内外的青年舞者到罗行驻留创作,为罗行墟带来人气和活力。

又比如,“二厘园”原本只是一个废弃空间,在艺术共创下,业主主动拿出地块,社区干部、志愿者等一起动手改造,让“二厘园”焕然一新,不仅成为市民游客的热门打卡点,更引入了“罗行酒局”项目进驻。

市民参观罗行艺术墟。/资料图

【Na一刻】:在打造罗行艺术墟的过程中,如何把文化艺术思维、人文要素集中起来,激活和带动乡村经济发展?

杜瑞泉:前期在各方力量的努力下,大家对罗行墟的文化习俗、历史建筑等进行了系统梳理,并对硬件修缮和环境进行提升,同时借着“文产特派员”制度的试点,吸引了一批艺术家驻留,这些都是把文化艺术思维、人文要素集中起来的基础。

在“艺术+乡村”的文化实践中,我们把罗行竹编融入艺术作品。在艺术家的指导下制作的竹凳、竹笼、竹篮、竹茶具等深受市民喜爱,成为罗行艺术墟上的热销工艺品。随着罗行艺术墟的开墟,参展艺术家、商家及多家本土制造业实现联动。去年,罗行艺术墟开墟当天,普蓝罗行艺文中心同步启用,作为该中心落成展览之一,“河涌尽头是大海——当代艺术与地方产业”除了艺术品和设计品,还展示了一系列由策展人、艺术家和罗行竹编匠人高勤开、高月开以及广东峰华卓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创作的装置作品。

此外,丹灶还通过实施同舟—艺术科技协同计划,为艺术家、科学家、企业家跨界合作搭建平台,探索更多“文化+制造”“艺术+制造”“创意+制造” 发展模式。

艺术表演。/资料图

【Na一刻】:如何调动本地村民参与艺术乡创的积极性,让村民成为罗行艺术墟和“墟游记 2024”的“合伙人”?

杜瑞泉:首先,文产特派员先行,担当领路者。我们率先引进并实施“文产特派员”制度,充分发挥知名艺术家的个人影响力和号召力,着力在罗行墟培育形成艺术聚落,营造美术馆、工作室、剧场等多种形式,这些工作为本地村民参与艺术乡创增强了信心,艺术家充分调动起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开展乡创。

其次,“新旧墟民”共同发力,“创熟”让艺术家成为“新墟民”,让村民成为“艺术家”。我们通过党建引领,集中在罗行墟内开展新市民集聚社区创熟工作,让艺术家和村民有了更多了解和创作灵感,引导村民增强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主动参与艺术乡创,成为罗行艺术墟和“墟游记2024”的共创力量。正是得益于此,艺术家齐蒙与居民合作完成创意竹编,艺术家钟洁盈与居民共创戏剧《关于罗行的日与夜》,彭宇为社区舞蹈队设计竹编装置现代舞巡游,艺术家张利华和金沙小学学子一起做手工编织,呈现装置艺术《词语森林》。

竹编艺术表演。/资料图

【Na一刻】:当前,南海正在打造人文经济引领区,以人文经济推动城乡融合,提升基层治理水平。在您看来,艺术进村给罗行带来了哪些变化?

杜瑞泉:在环境上,罗行墟从沉寂老墟变成了艺术新地标。

一是实现了公共空间焕新与文化场景重构。罗行墟通过艺术乡创,将旧粮仓、老街道、河堤等空间改造为美术馆、剧场、文化市集和艺术工坊。艺术家以在地创作为核心,结合竹编工艺、老物件等本土元素,打造了《星空之约》《竹·铠甲巡游》等装置艺术作品,使原本衰败的墟市成为兼具历史感与现代审美的文化空间。例如,向阳通过多层油漆雕刻墙面人物剪影,保留碎屑作为艺术表达,赋予老建筑新的生命力。

二是实现了历史建筑活化与文旅设施提升。废弃的商铺、旧厂房被改造为展览馆、创意工坊和商业体,如粮仓剧场成为舞蹈演出场所,闲置民居变身艺术工作室。硬件修缮与环境提升同步推进,结合灯光设计(如《泡泡》装置舞蹈)、艺术展览常态化开放,形成“常来常有、常开常新”的文旅体验场景。

三是实现了生态与人文融合的乡村美学。艺术介入不仅美化环境,更重构了乡村的文化叙事。例如,艺术家通过梳理罗行竹编历史,将传统工艺融入现代装置,形成独特的“竹艺生活”主题,既保留农耕文明底蕴,又赋予其数字时代的创新表达。

精神风貌上,村民从艺术“旁观者”成为了艺术乡创的“共建者”。

一是参与度提升与文化自信增强了。村民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参与,超过1200人次直接参与艺术共创,如与艺术家合作戏剧《关于罗行的日与夜》、竹编装置制作等。村民自发组建志愿讲解队、提供老物件作为创作素材,甚至邀请艺术家共度除夕,形成“新老居民共创”的社区氛围。通过艺术实践,村民重新认识到竹编工艺的价值,对本土文化产生强烈认同感。

二是开放意识与经济活力被激发。艺术赋能带动村民开放房屋、商铺,主动调整业态融入艺术元素(如连锁餐饮店加入竹编装饰)。2024年国庆期间,有15.3万人次游客涌入罗行墟,旅游收入达1560万元,村民通过市集、民宿、餐饮等业态增收,青年创客返乡创业,形成“艺术+产业”的良性循环。

三是社区凝聚力与治理效能得以提升。艺术项目成为凝聚村民的纽带,例如,通过“小小建筑营”等活动,儿童参与设计社区美术馆;舞蹈巡游、戏剧演出让不同年龄层居民共同策划。这种“造人”过程潜移默化拓宽村民视野,增强社区归属感,推动基层治理从“政府主导”转向“多方共治”。

罗行艺术墟内的人居环境美化提升。

罗行艺术墟内的人居环境美化提升。

【Na一刻】:佛山环两江先行区建设、“水上南海”战略给罗行墟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如何抓住发展机遇,以艺术为切口引育文旅商贸新业态,将闲置资产改造成可持续、可运营、可收益、可交互的发展资源?在发展上有什么新的规划和设想?

杜瑞泉:我们将抢抓佛山环两江先行区建设和“水上南海”战略发展重大机遇,推进实施文旅融合发展工程,对罗行墟内公有物业进行全面整合,引入相关的商业配套,比如,招募一些艺术工作室、知名品牌咖啡店、老字号餐饮、文创店等有特色、有想法、有创意的主理人项目入驻,开设南海丹灶好物旗舰店售卖当地农副产品等。同时,加强与南海救助站合作,创建漾young慈善空间,凸显人文关怀。

与此同时,2025年罗行艺术墟将持续做好常态化开放运营,落实南海“墟游记”品牌塑造计划,乘势而上深化罗行艺术墟,精心策划月度主题墟日、5月国际舞蹈节、2025年度趁墟大会等活动。其中,年度大墟将与龙舟赛事结合,打造水上人文经济相关活动项目,将罗行艺术墟进一步打造成为极具影响力的丹灶乡创品牌活动,全面激发“环两江”的丹灶活力。

策划/南海融媒记者 付艳霞

文/南海融媒记者 柯凌娜

图/南海融媒记者 张宝翔 柯凌娜 陈志钟 吕颜

视频/南海融媒记者 张宝翔 柯凌娜 吕颜 陈志钟

封面设计/南海融媒记者 彭珍

丨相关链接

两江Na一刻|人文乡村的南海实践有何新打法?

两江Na一刻①丨九江敦根:“老根文化”如何玩出新花样?

两江Na一刻② | 西樵儒溪:从“深闺秘境”到网红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