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实时讯息>

份额下滑、高管出走后,荣耀新帅李健100亿美元豪赌AI:IPO成败几何?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1 00:02:00    

3月上旬,在2025年世界移动通信大会(MWC 2025)上,荣耀新帅李健一身米白色西装首次亮相,并抛出重磅宣言:荣耀将从智能手机厂商转型为全球AI终端生态公司,未来五年豪掷100亿美元打造开放生态。

据第一财经报道,这一金额几乎碾压同行,远超小米刚宣布的300亿研发预算中AI占比的四分之一。部分评论盛赞其“雄心壮志”“开放破局”,掌声与期待瞬间将荣耀推上风口。然而,豪言背后,这家刚刚换帅的厂商真能一搏翻盘,还是烧钱豪赌一场空?

自2020年底从华为剥离,荣耀曾凭2022年5220万台出货量(IDC数据)重回国内前列,但2024年市占率已跌至15%(Canalys),被华为、vivo甩开差距,高管团队更在IPO前夕接连出走——赵明1月辞任CEO,CMO姜海荣等人随之离职。

100亿美元的AI转型赌注,能否让这家深陷‘至暗时刻’的厂商重夺市场光芒?抑或只是新帅上任的华丽开场,最终沦为烧钱幻梦?

占率遭遇“过山车”:华为回归挤压高端市场,2024年跌出前五

脱离华为独立后,荣耀的市场份额经历了过山车般的变化。

2021年初由于供应链受限和渠道重建困难,荣耀手机在国内的出货量一度骤降,市占率一度跌至约3%,濒临出局。不过在独立运营数月后,荣耀迅速恢复供应链“造血”,销量触底反弹。IDC数据称2021年末荣耀已重回中国智能机市场前五,Q4市场份额约17%,同比暴增253%。到2022年,荣耀全年出货量达到5220万台,市占率攀升至16.7%,超越小米跻身国内第四。

然而自此之后,荣耀的增长势头放缓并出现下滑迹象。Canalys统计显示,2023年荣耀手机出货约4360万台,同比大降17%,成为当年前五大厂商中跌幅最大的。这一年中国手机市场整体低迷(同比跌5%),但荣耀的降幅仍高于大盘。

2024年虽然国内手机需求略有回暖(全年出货量同比增4%),荣耀却未能同步实现恢复。当年荣耀出货约4220万部,仅占15%份额,较上年再降3%,在国内排名下滑至第五。分季度看,荣耀2024年Q1–Q3市场份额勉强维持在15%-16%,但Q4已跌破14%,销量甚至跌出国内前五,被归入“其它”行列。

相较之下,主要竞品纷纷复苏:2024年vivo出货4930万台(市占17%)重夺冠军,华为出货4600万台(16%)强势回归第二。苹果和OPPO则各以约15%的份额并列第三、第四,和荣耀拉开差距。小米则因战略调整一度跌出国内前五,将更多精力转向海外市场。

荣耀市占率的节节下探,很大程度上源于华为手机业务回归后对高端市场份额的瓜分。据路透报道,荣耀曾在华为缺席的窗口期迅速崛起,一度在2023年第三季度拿下国内市场份额第一(约18%)的亮眼成绩。但随着2023年底华为重启5G新机并强势增长,荣耀高端机型的竞争力受到冲击,市场排名相应滑落。

总体而言,近两年荣耀的国内销量增速明显放缓,在激烈的存量竞争中出现了份额下滑和排名下跌的趋势。

高管接连出走:赵明辞任CEO,管理层动荡冲击IPO

在业绩压力和上市筹备的交织下,荣耀近年经历了显著的人事震荡。首先是董事会层面,2023年11月荣耀宣布更换董事长:原深圳市水务集团董事长吴晖加入荣耀出任董事长,接替由华为体系出身的万飚,而万飚转任副董事长。

公开信息显示,万飚曾任华为终端公司总裁,2020年主导荣耀独立时担任初代董事长,负责供应链等核心业务。此次调整被解读为荣耀引入政府背景高管以加速IPO进程。不久之后的2024年9月,万飚干脆因个人原因辞去副董事长职务,表示“先陪陪家人”,正式淡出荣耀管理层。

更大的变动发生在2025年初:1月17日荣耀官宣CEO赵明因个人原因辞去董事、CEO职务,由公司董事李健接任。赵明自2015年起掌舵荣耀,见证了品牌从华为子牌到独立公司的全过程,被视为“力挽狂澜”的核心人物。

他的突然离职时机耐人寻味——正值荣耀冲刺上市的关键阶段。赵明离任消息公布后,荣耀中国区团队亦出现高管出走潮。数日内,荣耀中国区CMO姜海荣、销售部部长郑树宝等多位高层相继被曝离职。姜、郑二人同为华为老将,于2021年前后随团队加入荣耀,此次一并离开意味着荣耀创业以来组建的核心管理班底发生重大洗牌。

荣耀方面对此回应称人员变动“不会影响正常运作”,并感谢离职高管的贡献。尽管官方将高层调整归因于个人健康或规划因素,但业内普遍关注其背后深层原因。

有分析指出,随着业绩增长放缓,荣耀大股东与管理层可能在渠道建设思路上出现分歧,导致人事调整加速。无论动机如何,频繁的人事更迭无疑给荣耀运营管理带来短期冲击,也为公司上市前景增添不确定性。

折叠屏屏幕漏液频发,售后推诿引争议

产品质量问题近年来成为荣耀的焦点,尤其是折叠屏手机问题最为突出。一些荣耀Magic Vs等折叠屏机型频繁出现内屏漏液(黑斑、黑屏)现象,不少用户购买不到一年即遇到屏幕失效。

据泰山财经报道,有用户2023年购入荣耀Magic Vs,在正常使用约8个月后内屏大面积漏液,但送修时被告知屏幕损坏系外力所致,不予保修。

此外,荣耀于2024年发布的竖折机型Magic V Flip也曝出类似屏幕问题:有消费者购买仅16天便发现屏幕出现黑点和白线,继而三分之一屏幕变黑,经检测同样被认定为“人为损坏”需自费更换。

除了屏幕故障,部分普通机型也存在品质隐忧。在新浪旗下黑猫平台上,有用户投诉称,荣耀手机用不到一年就出现充电故障和屏幕烧屏等问题,显示耐用性欠佳。

另一位用户的荣耀Magic3 Pro则遭遇通话时麦克风失灵的硬件缺陷,数月间多次维修仍未彻底解决。围绕产品质量,消费者对荣耀售后服务的投诉也显著增加。许多用户反映在保修期内按照正常使用出现故障,却在售后遭遇推诿。

尤其是折叠屏手机的维权难题引发关注:有媒体调查发现,自2023年2月以来,黑猫投诉平台上出现多起关于荣耀Magic Vs折叠屏内屏漏液的投诉,这些案例中售后均以机身边框有磨损为由判定为人为损坏,拒绝免费维修。例如一名用户的Magic Vs在质保期内屏幕漏液,但授权服务中心凭肉眼发现机身微小磕痕,便否定“三包”责任,要求用户自费维修,引发当事人强烈不满。

类似情况在Magic V Flip等新品上也并非孤例:据统计,仅上市三个月内有关Magic V Flip屏幕漏液的黑猫投诉就不下5起,且反馈的售后处理均是以“用户摔伤设备”为由拒保。除了屏幕问题,荣耀售后在其他故障处理中也屡遭诟病。

这些案例表明,不少荣耀用户对售后服务体验不满,认为厂家未能切实履行质保义务,相关维权纠纷频现媒体曝光。荣耀官方客服则回应称,保修期内若检测属非人为原因会免费维修,但实际执行中往往“一切以服务中心检测结果为准”,这使消费者感觉维权举证难度较大,免费保修权益难以保障。

财务“补血”与研发高投入:现金充裕但盈利承压

作为非上市公司,荣耀的财务信息披露不多,但从公开报道亦可窥见其经营压力与融资动态。独立初期,由于销量骤减和成本上升,荣耀一度面临盈利考验。

不过,荣耀近两年通过引入战投不断“补血”融资。2022年以来,公司股东结构日趋多元:先有深圳市属国资背景的投资平台入股,2023年8月又引入中国移动作为财务投资者,9月再获中国国新旗下基金增资。

2024年第四季度,荣耀宣布完成股份制改造并计划适时启动IPO,当年10月的新一轮融资更是吸引了中国电信、中金资本等战略股东加入。荣耀官方未披露具体融资金额和估值,但频繁的融资动作显示出其为上市做准备的紧迫性。

资金方面,荣耀管理层称公司现金流充裕。赵明曾透露截至2024年初公司账上有“几百亿”现金储备,利润兑现率达到120%-130%。他在2025年1月离职前发布的内部信中也表示:“2024年公司完成了利润、奖金预算目标…收入、销量达成率也不错”。

这意味着,荣耀2024年的营收和盈利指标基本符合预期,并拿出相当比例用于员工激励。在研发投入上,荣耀号称保持高强度投入,每年投入占收入约10%用于技术研发,比例在国内手机厂商中名列前茅。高研发投入确保产品竞争力,但同时也对盈利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目前来看,荣耀账面资金尚比较充足,短期内没有严重财务危机。不过智能手机行业整体增速放缓,荣耀又缺乏其他业务支柱,未来能否通过上市募资和开拓海外市场来缓解盈利压力,仍有待市场检验。

供应链“断裂”到“自救”:芯片危机缓解仍存隐忧

供应链问题是荣耀独立后首先要克服的挑战之一。2021年初,受美国禁令影响,荣耀暂时失去了华为时期的芯片供应,加之全球“缺芯”浪潮,导致其手机产销遇阻。

据统计,荣耀手机2021年第二季度出货同比骤降46%,跌出国内前四。当时荣耀不得不依赖库存的联发科芯片支撑部分新机,如2021年1月发布的V40系列采用天玑芯片即属过渡方案。

与此同时,荣耀抓紧恢复与高通等供应商的合作。2021年初就有消息称高通与荣耀谈判进展顺利,当年旗舰5G芯片的采购正加速落地。由于旗舰研发需要提前立项,新荣耀团队花了大半年时间才推出搭载高通芯片的高端机,但中端机型较早用上了骁龙平台。

到2021年底,荣耀声称已走出“生存期”,主要供应链瓶颈逐步缓解。荣耀供应链管理部部长宋亦文当年11月表示,经过半年的努力公司已与主流供应商建立良好合作关系,未来6个月产能可保障市场需求,供应风险可控。

同月,荣耀在深圳坪山自建的智能制造工厂正式投产,总投资逾10亿元,规划年产值达百亿元级。自有工厂的投用,提高了荣耀生产交付的自主性。据荣耀介绍,由于建立了高效供应体系,他们即便较友商晚45天拿到芯片,也能提前30天发布产品,以追赶上市进度。

不过,荣耀供应链的长期稳定仍受外部环境影响。2021年曾有美国国会议员致信呼吁将荣耀列入出口管制“实体清单”,声称荣耀从华为剥离是为规避制裁,若不限制则美国技术仍可能经由荣耀流向受限对象。虽然最终美国并未对荣耀实施制裁,荣耀得以继续使用美系芯片和GMS服务,但这一事件凸显了地缘政治对其供应链的潜在威胁。

进入2022年后,全球芯片短缺状况逐步缓和,荣耀也恢复了正常的产品节奏,当年国内销量快速攀升。然而随着2023年华为高端芯片卷土重来,荣耀在获取顶级元器件方面面临新的竞争压力。

整体而言,荣耀近几年通过重组供应链、自建产线和积极争取供应商支持,成功走出了断供阴影。但其上游仍高度依赖外部芯片厂商和国际贸易环境,一旦政策环境变化,其元器件供应和技术获取仍可能受到冲击,这也是荣耀在谋求上市和海外扩张时必须长期关注的风险因素。

荣耀豪掷100亿美元的“阿尔法战略”,能否点亮深陷“至暗时刻”的前路?产品质量投诉缠身,2024年市占率跌至15%,高管出走潮未平,这家厂商的AI转型蓝图看似宏大,却难掩现实裂痕。

IPO在即,荣耀押下重注,AI能否能助其翻盘重夺市场,还是烧钱豪赌最终崩盘?留给李健的时间似乎不多了。

本文源自金融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