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写|为何这么多人喜欢上海半马,答案藏在他们的笑容里

上海半马马拉松鸣枪起跑,最终完赛率达到99.27%。 澎湃新闻记者 朱伟辉 图
4月20日,中国马拉松赛事迎来历史性时刻——全国18个省市的40座城市同期举行43场马拉松赛事,这成为有官方记录的中国路跑历史上马拉松比赛数量最多的一天。
当跑步人数越来越多,跑步氛围越来越浓,社交网络上或大众跑者身边讨论的声音也越来越响亮——“起个大早参加比赛,跑个几十公里累得气喘吁吁,到底意义何在,为什么能吸引这么多人心驰神往?”
对于那些始终没有踏足跑道的人来说,确实难以理解跑步或者跑马为何如此有吸引力;但对那些站上赛道的跑者来说,他们可以轻轻松松地给出各种不同的答案。
在刚刚完赛的2025上海半程马拉松(下称:上海半马)上,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和来自全世界的跑者聊了聊,他们热情地分享了自己爱上跑步、爱上上海半马的原因——用奔跑认识一座城市,用奔跑结交一群好友,用奔跑感受一份文化底蕴。

鲁伯特和麦克斯米利特意“打飞的”来到上海参赛。
“跑了才知道,上海太美了”
如果说外滩的万国建筑群是黄浦江畔伫立不动的“世界语言”,那么上海半马跑道上的异国面孔则是这座城市流动的“国际注脚”。
作为世界田联金标赛事,上海半程马拉松的赛道上从来不乏国际跑者的身影。上海半马赛事组委会在赛前给出了这样一组数据,今年中签的外籍跑者共325人,他们来自21个不同国家和地区,其中一部分甚至从境外特意“打飞的”来到上海,就是为了体验这样一场海派特色的路跑盛宴。
当澎湃新闻记者在终点东方体育中心和其中一些外籍跑者聊起他们参加上海半马的理由及赛后感受时,他们都不约而同提到一点——用奔跑来感受这座城市的魅力。
21.0975公里,不到3个小时,真的能够了解一座城市吗?来自英国的“父子跑者”鲁伯特和麦克斯米利安给出了相当肯定的答案。
鲁伯特已经是第三次参加上海半马,而他的儿子麦克斯则在父亲的带领下,在上海有了马拉松初体验。聊起这次奔跑的经历,刷新个人最好成绩(PB)的鲁伯特对上海半马大加赞赏,“赛事组织非常专业,参赛人数很多,气氛也很热烈,城市天际线美不胜收,观众的加油也让我们能量十足。”
这对英国父子曾经在上海生活过一段时间,但由于工作的关系,他们移居香港,这次特意飞回上海参赛,顺便重游了静安、浦东等地,甚至还登上了上海中心大厦,和不少游客一起观看了庆祝浦东开发开放35周年的光影秀,“沿着外滩的一切都令人十分惊艳,跑了才知道,上海太美了。”

在用跑步感受了深圳的高温之后,拉尔夫决定搬到更加适合跑步的上海。
同样是英国跑者,也同样第三次参加上海半马,在上海国际学校当老师的拉尔夫称赞上海是“适合跑步的城市”。
只在上海生活了一年,拉尔夫已经参加了大大小小的各项赛事,在他看来,跑步更方便国际跑者以赛事为基础进行城市探索。有意思的是,拉尔夫此前曾在深圳生活了大约5年,然后搬到上海,“深圳太热了,没有那么适合跑步,所以我搬来了气候更适宜,跑起来更方便的上海。”
“我们来上海不只是为了跑步”
跑一场“马”,了解一座城市,不仅仅是外籍跑者的福利,对于除上海以外的其他中国跑者来说,亦是如此。从2015年首次在上海地标建筑东方明珠脚下鸣枪,至今已过去10年,上海半马早已不再只是一条竞速的跑道,更是众多跑者打开上海的一把钥匙。
从东方明珠出发,途经陆家嘴金融城、世博园区、前滩商务区等标志性路段,最终在东方体育中心冲线,这条跑道就是了解浦东变迁的一条最佳的城市探微之旅。

性格爽朗的北京跑者郭世英,把这次参赛当成了一次旅行,然后希望下半年还有机会来跑上马。
穿着2024北京马拉松参赛T恤的跑者郭世英就是第一次来上海体验上马系列赛。值得一提的是,她此次放弃了在家门口同一天举行的北京半程马拉松,而是选择和另外三位北京跑者一起飞到上海来跑步。当和澎湃新闻记者聊起自己的选择时,郭世英笑着说,一方面她难得中签了上海半马,另一方面她也想借着跑步在上海多玩几天。
“我们提前两天就来到上海了,参观了外滩、武康大楼、宋庆龄故居等特色景点,也一路欣赏了赛道沿途的风景。”郭世英笑称,自己在赛前的旅游强度一点都不比半马的强度低,“其实北京的比赛和上海的比赛都想参加,但希望下半年的上马还能够中签,给个机会再来一次。”
事实上,不远千里万里赶到一座城市参赛,绝大多数跑者都不只为了跑步这么简单,有的人是为了能够顺道体验一下城市文化,也有跑者是为了与相熟的朋友重聚。
上海本地的跑者宋蕾婷就告诉澎湃新闻记者,几乎来上海参赛的外地跑者都会抽空在上海逛逛,“跑者与跑者之间似乎总有一种隐秘的默契,超越年龄、地域与身份。”
这次上海半马赛前,她就和两位来自西安的跑者一起拼房,为的是能够离起点更近,方便参赛。当宋蕾婷听说她们有游玩的需求,便积极为她们推荐了“本地人爱去的几个景点”,还介绍了上海本地特色,希望她们在参赛的过程中也能有一个满意的旅行体验。
这份东道主的热情好客,其实也体现了跑者之间的默契,更是城市的多元包容,让每一个来到这座城市的参赛者都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上海切片”。

宋蕾婷展现了上海跑者的热情好客。
“让每一个人都能向前跑”
“2017年顾村公园樱花跑是我人生第一个半程马拉松,今天超常发挥跑了2小时14分多一点,破了PB。”视障跑者马神鹰在终点处和澎湃新闻记者说起这次上海半马,她骄傲地举起奖牌。一旁的陪跑员徐艺敏似乎比她还要兴奋,“我们来击掌。”说话间,来自黑暗跑团的视障跑者和三位陪跑员就互相击掌庆祝起来。
过去几年,专门为视障、残障跑者提供奔跑机会的黑暗跑团,已成为上马系列赛甚至是全国各大赛事中一道特别的风景线,也是“为什么跑马如此有魅力”的答案之一。
谈及参加跑步以来最大的收获,马神鹰的声音中难掩真诚和幸福,“最大的收获就是更快乐了,因为我和我的几位陪跑员已经固定跑了很多年了,就和家人一样,一起玩、一起疯、一起嗨,遇到事情也能和彼此聊天。”
如今,越来越多人加入黑暗跑团,甚至有一些运动品牌也主动加入志愿者的行列,就是为了能够用奔跑的方式帮助更多残障人士参与到路跑活动中来,给他们带去力量与感动。
其实,黑暗跑团每一个团队散发出的那种幸福感,从来不是单向的给予和获取,而是一种双向的奔赴。
徐艺敏告诉澎湃新闻记者,陪跑的过程其实是一个互相成就的过程,“别看我们陪着她跑,其实我们也获得了很多帮助,她也给了我们很多正能量,这些能量对我们的生活、我们的工作、我们的一切都有好处,我们一起很积极地生活着、快乐着。”

障跑者马神鹰(右二)在上海半马刷了PB,而来自德国的陪跑员莉娜则是收获了一份温暖和感动。
此次在马神鹰的陪跑员团队中,除了长期陪伴她的徐艺敏和李珏,还有一位外国友人的身影,她是来自德国的穆勒·安娜·莉娜。她就职的阿迪达斯公司,正是这次上海半马的赛事官方合作伙伴及唯一指定运动装备赞助商,也是黑暗跑团的合作伙伴,因此,她主动加入到陪跑团中。
来到上海一年半时间,莉娜陪着马神鹰跑完了两场马拉松赛事,“很高兴能遇到这个团队,遇到这些人的感觉很棒,在上海有家的感觉。”
莉娜喜欢上海的梧桐树,“街道很美,很适合散步”。她表示如果有机会,她会向德国的朋友推荐来上海开启一场City Walk。
马拉松为什么如此有魅力?答案就藏在跑者的每一步奔跑中,藏在他们的微笑里,藏在他们和身旁伙伴击掌、拥抱或是相互鼓励的那些瞬间里,或是藏在那些成功与失败的泪水里。
澎湃新闻记者 马作宇 实习生 徐儒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