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领回洛仓困住洛阳城,李密如何把一手好牌打稀烂
隋大业十三年(617)冬天,东都洛阳城外出现了一个奇怪的景象,正在交战的起义军和驻城守军开始“以物换物”。一边是王世充指挥的守城军不断往外运送衣物装备,另一边由李密领导的瓦岗军则推着一车车粮食回赠给守军。寒风彻骨,缺衣的起义军得以保暖,少食的守军终得饱腹。
但看似互惠互利的决定,却最终葬送了李密的大好局势。
在这场大战之前,李密和瓦岗军一直顺风顺水。隋朝末年,天下大乱,各地反隋势力风起云涌。大浪淘沙后,瓦岗军脱颖而出,成为影响力最大的一支起义军。这支力量之所以能迅速壮大,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瓦岗军做出了颇得民心的举措。据说,李密加入瓦岗军后,提出的第一个计策便是攻占洛阳城外的洛口仓,开仓赈济灾民。
在取代翟让成为瓦岗军首领之后,李密继续采取优先控制粮食的军事战略。据文献记载,李密希望以洛阳城郊的回洛仓为根据地,与困守洛阳的隋朝势力作争夺战。双方在抢夺回洛仓的战斗中反复拉锯,直到大业十三年寒冬,李密占据回洛仓,守城的王世充则困于洛阳城内。由于粮仓在城外,城里缺食,守军和民户不断外逃,投奔李密。一时间,胜利的天平仿佛已经倒向了起义军。
李密或许是志得意满,或许是一时糊涂,听从了下属邴元真的建议,同意与王世充做物物交换。根据《隋书·李密传》记载,刚刚做完“交易”,李密就后悔了,他发现,原来每天从洛阳城里逃出来投降的有几百人,城内不缺粮食后,投靠人数越来越少。没过多久,王世充恢复元气,乘势攻出城。李密则败走长安,投奔李渊,迅速从人生巅峰跌落。正可谓成也粮仓,败也粮仓。

河南洛阳大运河回洛仓遗址粮仓考古发掘现场
李密退出了历史舞台,但回洛仓还继续扮演着关键角色。曾经的洛阳守将王世充此后发动兵变,在洛阳自立为帝,国号为郑。620年夏天,熟悉的一幕再次上演,这次攻城的是李世民。东征之前,李世民便判断,占领回洛仓控制粮食,是剿灭王世充的关键,同时还要将大运河截断,断了洛阳的粮道。洛阳又一次面临寒冬断粮的绝境。但这一次,王世充面对的不是骄傲自满的李密,而是智勇过人的李世民,再也没有了拿衣服换粮食的可能。无奈之下,王世充开城投降。此后,唐代统治者吸取了隋朝和王世充粮绝洛阳城的教训,便弃用了回洛仓,转而扩建在洛阳城内的含嘉仓,回洛仓也就此没落。
运河沿线的隋朝六大粮仓
隋代统治者为什么要从长安迁到洛阳?说起来,也是因为粮食。
待在长安,吃不饱!隋文帝杨坚在位之时,由于大量官员居住在长安城,长安的粮食供应出现了很大缺口。从水路运往长安的粮食,到了三门峡一带,要不转走陆路,要不就冒着巨大的风险穿过三门峡,极为不便。甚至在594年,关中大旱,皇帝不得不率领文武百官跑到洛阳去找粮食吃。与其动辄前往东都谋食,不如直接把朝廷搬到洛阳,一劳永逸。
除了迁都,隋朝皇帝还在运河沿线修建了大大小小众多仓储,尤其是集中修建了六大粮仓。除了洛口仓和回洛仓之外,根据《隋书·食货志》记载,还“于卫州置黎阳仓,洛州置河阳仓,陕州置常平仓,华州置广通仓,转相灌注。”
这六大粮仓,除了回洛仓之外,其他粮仓也都扮演了重要角色。其中洛口仓和河阳仓与回洛仓类似,因处于洛阳周边,都有拱卫东都的使命。洛口仓又名兴洛仓,位于洛州巩县东面洛水东岸,因地处洛水入黄河之口而得名,是隋代最大的粮仓,唐前期也是重要粮库。通济渠穿过洛阳城,在偃师市西入洛水,河阳仓就是为从洛口仓转运粮食入洛阳城所需要而设置的,在新建洛阳城之后,由于地理位置原因,战略地位有所下降。

隋唐国家粮库之洛阳回洛仓遗址仓窖剖面
洛阳毕竟是东都,位于西侧的真正的都城长安及其周边,当然也要有战略仓储保障,执行这一任务的,是常平仓和广通仓。常平仓又名太原仓,位于陕州(今三门峡市西旧陕县)西南四里。在隋代和唐前期,自洛阳往西至陕州一段的漕运,因三门峡的关系,都采取陆运,自陕州至长安一段则利用黄河、渭河进行水运,所以史称陕州太原仓“地控两京水陆二运”。也就是说,常平仓的主要功能是保障长安的粮食供应。广通仓,隋炀帝时期改名为永丰仓,位于今陕西华阴市东北三十五里渭河入黄河处。关东漕米运入关中,都先集中于广通仓,是关中地区最大的粮仓。李渊进攻关中之时,投降的守军将领直接交出永丰仓,以表示自己的诚意,如此一来,关中其他地区的将领也不得不遣使请降。
六大粮仓的最后一个,也是最北端的一个,是位于卫州黎阳县西南的黎阳仓。黎阳仓主要面向北方,从河北地区的租米,都先集中于此,然后再由永济渠或黄河运往洛阳、长安。黎阳仓也是隋炀帝向东北发兵时的一个重要战略节点,由江淮运来的军粮,也先储藏在这里,然后由此运往东北,是黄河以北地区唯一重要粮仓。
隋唐国家粮库之洛阳回洛仓遗址仓窖剖面
如此庞大的仓储转运体系,按理说应是能够保障人口的口粮,但隋代统治者却没有把这套体系回馈于民。实际上,建造这些大型粮仓征用了大量民力,最终服务的却是皇宫贵族和百官大臣。老百姓修建了存储粮食的仓窖,却难以从中获得一粒粮食。所谓的统治需要,不是百姓需要,而是确保关中、洛阳统治者自身的口粮需要。
在隋文帝时期,粮仓的设置基本按照黄河、渭水转运一线并行排列,到了隋炀帝统治之时,转运的粮仓越发向洛阳周边聚集,呈中央密集,东西北三面稀疏散布的结构。这也和当时的军事和政治地理有关。隋唐军事政治地理格局,始终在解决中央政府所在的关陇地区,和其他地区之间的关系。隋朝发迹于西北,定都于长安,整个关陇地区是其政治的重心。但是,随着经济发展,全国的粮食生产重心逐步向东南转移;隋炀帝又意图向东北用兵。这也就导致了仓储体系的一个基本格局。隋代的粮食生产主要在南方,漕仓确大都集中在北方,显然是在控制和弱化南方。

隋唐国家粮库之洛阳回洛仓遗址仓窖地表
如果仔细观察,我们会发现洛阳周边的大小粮仓也过于集中了。从通济渠与黄河汇合之处,一直到洛阳,仓窖可谓密密麻麻。隋炀帝在通济渠、黄河、洛水交汇处设置虎牢仓,在洛阳城修筑了含嘉仓、子罗仓,再算上河阳仓、兴洛仓、回洛仓。单纯从转运的角度,根本没有必要在这一段短途路线上,设置如此众多的仓窖,而且这些粮仓的仓储量远超文帝时期的总和。
这么多粮食集中在洛阳周围,是因为农业大丰收了吗?当然不是。如此大规模地集中粮食,显然也不是仅仅为了转运洛阳和关中,而是为了尽可能地把粮食控制起来,在洛阳周边建立战略储备。
隋代有很多年都光景不好,粮食歉收,百姓苦不堪言。一边是官仓里的粮食堆积如山,一边是民不聊生遍地饿殍。隋朝统治者不仅不肯发放粮食赈灾,反而还要征用更多劳力修建更多仓窖。也难怪当李密振臂一呼打破洛口仓赈济灾民之时,老百姓宛如看到了救世主。
与隋朝共兴衰,回洛仓沉睡千年
回到故事的开头,当时被各方枭雄争夺的回洛仓,后来命运如何了呢?
唐朝初年,经历短暂辉煌的回洛仓迅速被废弃,之后便逐渐被人遗忘。北宋时期的《资治通鉴》记载:“仓城周回十里,穿三百窖。”三百座仓窖,可能是宋朝人想象力的极限了。然而,经过考古发掘,我们发现回洛仓的仓窖数量竟然达到了七百座,超出了司马光记录的一倍还多。
这七百座仓窖,每个仓窖直径超10米,深度达10米,可以储存约4000石粮食,整个仓城可以储粮300万石粮食,也就是今天的50万斤,那么整个回洛仓就能存粮达三亿斤。这么多的粮食,可以想见李密攻占回洛仓之时,是多么志得意满。回洛仓虽然庞大,但和洛口仓相比却小巫见大巫。根据文献记载,洛口仓“穿三千三百窖”,仅在文献上便是回洛仓的11倍之多。只是暂时还没有进行更深入的发掘。

洛阳回洛仓遗址
回洛仓被废弃后,并没有经过人为的回填。无数个日夜的风吹日晒,雨淋淤积,到了金元时期,彻底变为了平地。这个东西长1000米、南北宽355米,相当于今天的五个足球场的仓城,管理设施系统而精密——配有运粮区(漕运区)、车马区、仓窖区、管理区的庞大系统,早已没了往日的辉煌,我们也只能通过出土的刻着“大业元年”的铭砖,几个用于展示的窖坑遗迹,和那些文献记载来想想当年的盛景了。
(燕海鸣: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中心副主任、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ICOMOS China)秘书处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