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ago机器人、移动双臂机器人登台演戏,《巨物之城》展现“人机共生”


机器人戏剧《巨物之城》近日登陆中国大戏院,参加第四届长三角城市戏剧节。该剧由上海戏剧学院数字演艺集成创新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领衔研发,以“人机共生”的未来叙事与突破性的舞台技术,展现“艺术+科技”跨学科融合的前沿探索成果。




《巨物之城》
《巨物之城》跳脱传统科幻作品中技术与人性对立的窠臼,将舞台设定在未来“巨物之城”。全剧讲述改造人阿泰为追寻母亲林如梦的758次实验记忆重返故乡,在机器人伙伴“堂吉诃德”“麒麟臂”“岚”陪伴下,解锁被代码封存的母爱密码。剧中,母亲以脑机接口技术延续儿子生命的情节,将758组实验数据幻化为“用生命书写的情书”,阿泰与妹妹七月作为改造人的重逢,则以技术为载体,重新定义“家庭”的情感内涵。
舞台上,5位机器人演员与人类演员的对手戏成为最大亮点:移动双臂机器人“堂吉诃德”以“拯救朋友”为核心指令,却在机械臂的笨拙拥抱中展现超越程序的友情,独臂机器人“麒麟臂”用打麻将对抗寿命倒计时,以荒诞场景传递生命教育的深意,仿生机器人“岚”通过摄像头视角与观众实时互动,其电子嗓音演绎的歌谣引发全场共鸣。

《巨物之城》
《巨物之城》集结上海戏剧学院多学科优势力量。上戏艺术科技与管理学院副院长沈倩教授担任艺术总监,数字媒体专业教师戴炜主导视觉叙事,编剧章楚吟执笔未来寓言,共同构建独特戏剧表达体系。制作与技术团队依托数字演艺实验室,联合舞台美术系、艺术科技与管理学院等,完成从实验室研发到剧场演出的完整转化。
《巨物之城》与上海理工大学机器智能研究院、上海卓益得机器人有限公司建立合作机制,通过联合攻关将Tiago机器人、移动双臂机器人等前沿科研成果转化为舞台艺术实践。剧中5位机器人演员通过“演员录音输入+AI合成”技术实现台词表达,机械臂的笨拙拥抱、电子嗓音的歌谣演绎,打破了观众对机器人的固有认知。升级版镜框式舞台融入实时摄影技术,当“岚”的摄像头视角扫过观众席时,纱幕上流动的光影将剧场转化为未来城市的镜像,配合齿轮轰鸣与数据投影,构建出虚实交织的沉浸式空间。
《巨物之城》历经3年研发孵化,突破机器人情感表达、动作编程等技术瓶颈。戴炜表示:“我们让机器人老去,是想隐喻人机平等。技术应成为情感的载体,而非替代品。”
演出结束后还有“机器人SD(StageDoor)”环节,观众登上舞台与“堂吉诃德”“岚”等机器人零距离互动,触摸机械关节、观察程序运行。
原标题:《Tiago机器人、移动双臂机器人登台演戏,《巨物之城》展现“人机共生”》
栏目主编:李君娜 图片来源:秦彩斌摄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诸葛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