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实时讯息>

昆明西山区丹霞路小学跳起大理非遗舞蹈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2 17:24:00    

3月31日,洱源县斯甘俏艺术团走进昆明西山区丹霞路小学,为学生们排练融合“耍马”舞与霸王鞭舞两项非遗舞蹈的创新节目,备战即将举行的西山区学生艺术节。大理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洱源霸王鞭传承人、洱源县斯甘俏艺术团负责人李六妹介绍,此次编排以白族农耕劳作为灵感,将插秧、割稻谷等动作融入舞蹈,旨在通过艺术形式唤醒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与热爱。

非遗舞蹈的“农耕基因”与千年传承

据悉,霸王鞭舞作为白族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舞蹈之一,其历史可追溯至南诏时期。据考证,早期的霸王鞭舞可能由南诏练兵习武的“仗鼓舞”演变而来,后逐渐融入农耕文化元素,成为白族人民祈愿风调雨顺、庆祝丰收的重要载体。舞蹈道具“霸王鞭”为长约80厘米的竹棍,两端嵌铜钱,象征四季与24节令,舞动时铜钱叮当作响,兼具韵律美与力量感。

李六妹表示,霸王鞭舞的动作设计多源于田间劳作,“如挥鞭拍打肩、肘、膝等部位,模拟插秧时的弯腰、收割时的挥臂,既是对农耕生活的艺术化再现,也传递着白族人民勤劳坚韧的精神”。此次编排还创新融合了“耍马”舞,这一舞蹈形式相传起源于宋朝时期,依据是表演曲目《赵匡胤送妹》讲述的是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的故事。

从田间到舞台:非遗焕发新生机

据介绍,白族霸王鞭舞于2017年被列入云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传承不仅依赖节庆表演,更通过校园推广焕发活力。近年来,大理州多所中小学将霸王鞭纳入大课间活动,学生通过集体舞蹈感受民族文化的凝聚力。洱源县斯甘俏艺术团自2012年成立以来,已创编《凤羽霸王鞭》《稻浪飘香乐丰年》等20余部作品,将传统动作与现代编排结合,吸引年轻观众。

李六妹从事文艺工作30余年,始终坚持“活态传承”。她带领艺术团深入乡村、学校,手把手教授舞蹈技巧,并鼓励学生加入创作,“希望孩子们在舞动中读懂祖先的智慧,让非遗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来源:都市时报

全媒体记者:杜晓霞

编辑:汤维

审核:孟俊

二审:钟玲

终审:彭德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