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黄河网评:让校外培训回归育人本质
教育部近日印发《全国校外教育培训监管与服务综合平台应用管理办法》,明确全国校外教育培训监管与服务综合平台功能定位,强调其是全国统一的校外培训公共服务平台,推进大规模应用。
该政策的实施将彻底打破校外培训的“信息黑箱”。过往培训市场乱象丛生,虚假宣传、卷款跑路、超期收费等顽疾久治不愈,其根源在于信息不透明导致的信任危机。全国平台通过“选课-支付-评价-投诉”的全流程线上化,使家长获得前所未有的决策主动权。当课程质量、教师资质、收费标准全部在阳光下运行,家长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选择者,机构必须回归以教学质量为核心竞争力的正轨。
全国平台既是紧箍咒更是转型机遇。平台要求机构必须按照统一技术标准接入系统,这意味着行业准入门槛被实质性抬高,机构须具备完备的数据安全体系、透明的课程质量监控机制以及规范的预收费管理流程。那些依靠夸张营销、虚假承诺生存的作坊式机构,往往因技术升级成本过高、资质审核不过关而被淘汰出局。相反,真正深耕教育本质、注重师资建设与课程研发的专业机构,将借助平台获得信用背书与流量扶持,形成“良币驱逐劣币”的市场净化效应。这种数据驱动的良性竞争,正在重塑行业运营逻辑。平台实时生成的家长评价数据、学员学习轨迹分析,成为机构优化课程体系的“数字指南针”。这种基于真实需求的快速迭代能力,倒逼机构从粗放式扩张转向精细化运营——教师资质认证体系更加完善,课程研发预算占比持续提升,个性化学习方案成为标配。当行业竞争焦点从营销话术转向教育质量,整个校外培训生态正经历着脱胎换骨的蜕变。
数字监管对教育生态的系统性重塑。预收费资金监管系统构建的“一课一消”机制,课程结束经家长确认后,费用方可划转至机构账户,彻底斩断预缴费被挪用的灰色利益链。风险预警模型则编织起全天候监测网络,对大额资金异动、超范围经营等行为实施毫秒级响应。当某机构突然集中预收三年学费,系统立即触发预警并冻结其收款权限;若发现课程宣传涉及“超纲教学”,自动向监管部门推送核查线索。这种“技术+制度”的双保险,使违规操作无处遁形。执法监督平台更打破了部门壁垒,教育、市场、公安等部门共享监管数据,构建起协同治理的“天罗地网”。平台绘制的教育需求“数字地图”,可使教育部门快速协调资源补齐地区性供给不足,政策补贴能精准投向薄弱环节。这种“需求侧-供给侧”的实时匹配,使教育资源配置从“经验判断”升级为“数据决策”,为教育公平构筑起坚实的数字基座。这场监管革命的本质,正是用技术的理性守护教育的温度,让每个孩子都能在阳光普照下成长。
在人工智能时代,教育治理的智慧化转型不是要用技术取代教育,而是让技术服务于教育本质。当家长不再为“选课焦虑”买单,当机构不再为“流量陷阱”买单,当监管不再为“信息孤岛”买单,教育才能真正回归育人本质。全国平台的上线,不仅是监管方式的革新,更是对教育本质的数字化诠释——让每个孩子都能获得适合的教育,让每个教育行为都能创造真正的价值。(焦跃伟)
来源:黄河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