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市浉河区春星茶社:古茶芬芳茶人忙

人间最美四月天,不负春光炒茶忙。走进信阳市浉河区谭家河乡圣泉寺的山巅,豁然开朗,仿佛来到世外桃源,有人间烟火、有鸡鸣狗吠,有郁郁葱葱的茶园和丰富的植被,有涓涓的泉水和一落千丈的瀑布……
在春星茶叶专业合作社的炒茶生产车间,流水线制茶整有条不紊进行当中,浓郁的茶香扑鼻而来。

出生于1945年6月的冯家伦是土生土长的圣泉寺组老茶农,据其介绍:小时候,经常性听上辈人曾照顺讲述圣泉寺的茶历史和茶文化。当时,河南没茶,圣泉寺是河南第一个有茶叶的地方。大财主“王包子”准备种茶,骑马找适合种茶的林地,找了许多地方,都没看中,最后,来到圣泉寺,看中了这个地方。圣泉寺的寺庙是唐朝修的,比较牢固。圣泉寺所有的山田属于庙产,归属寺庙所有。大财主“王包子”找了圣泉寺寺庙的“领导”,买了种茶的林地开垦种茶。
据介绍,当时种茶的有8个人参股,八大股东。整地种茶的第一年,由于乱砍滥伐林木和开垦,水土流失严重。在雨季,山上的水土流到低洼的地方,形成了山下现在的“土桥河”,“土桥河”村民组因此而得名。地整好后,到湖南省买茶籽。当时,京汉铁路才修好通车没几年,鸡公山有火车站。茶籽买回后,请人力挑回。去买茶籽的人不认识毛尖茶籽和油茶籽,第一次买的是油茶籽,油茶籽也在圣泉寺山上随便种了。第二次又重新去买毛尖茶籽。茶园开采后,炒茶的有50-60个炒茶锅,100多师傅轮班炒茶,炒茶师傅有“大把”(熟锅)和“小把”(生锅)之分。信阳毛尖干茶一块钢洋一市斤。干茶用大铁桶装好后,运到鸡公山火车站,再运到信阳市销售。

另据圣泉寺村民组长冯太友介绍,圣泉寺以前叫“金真安”、“剩钱寺”,后来才叫“圣泉寺”。冯家伦说:唐朝时期,皇上拨款修建48座寺庙,48座寺庙建好后,还剩有余钱,又修建了一座,即第49座,所以,官方取名“剩钱寺”。后来,和尚嫌弃“剩钱寺”不好听,将“剩钱寺”该为“圣泉寺”。“王包子”开垦好茶园后,又将“圣泉寺”改名“万寿山”。解放后,寺庙被民兵拆除,茶园等庙产被没收为圣泉寺小队集体所有。
据了解,圣泉寺村民组种茶历史悠久,茶文化底蕴深厚,随处可见地径50公分以上的古茶树。同时,家家户户都是种茶、炒茶“达人”,茶产业的收入是茶农的主要家庭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源泉之一。

据合作社负责人高强介绍:圣泉寺山好、水好、风景好,茶更好。来我们圣泉寺,可以喝到鲜有少见的正宗古茶,还可以爬山赏美景,还可以吃农家乐、垂钓等休闲旅游。(彭延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