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实时讯息>

提升人力资源供需匹配度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22 03:39:00    

【财经论语】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社会稳定的基石。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在就业形势总体稳定的同时,也面临人力资源不匹配的结构性矛盾。一方面,部分地区和行业存在“招工难”;另一方面,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压力依然较大。“有活没人干”和“有人没活干”现象共生。提升人力资源的供需匹配度,要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统筹抓好教育、培训和就业工作,在产业升级带动、人才培养优化、供需对接机制和就业扶持政策等方面多措并举、多方发力,为推动高质量充分就业提供坚实支撑。

深化教育供给侧改革,促进人力资本有效转化。建立高等教育专业设置动态调整机制。高校应将就业质量作为资源配置的核心指标,根据社会需要、产业需求和职业发展优化调整学科专业设置,及时撤销就业率持续偏低的专业,扩大新兴领域专业招生规模。教育部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高校共新增专业点1839个,停招专业点2220个,撤销专业点1428个,以就业需求为导向的教育调整持续推进。推动职业教育提质培优,重点建设一批优质技工院校和优质专业,完善职教高考制度,将职业教育融入高校人才培养全过程,推动在普通高中阶段开展职业启蒙、职业认知、职业体验。构建终身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建立企业常态化员工培训机制,鼓励企业建设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形成以市场化培训为主导、行业企业自主培训为主体的职业技能培训供给体系。推行“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模式,使人才培养更贴近企业实际需求。

培育新质生产力,开拓新的就业增长点。适应产业升级需求,重点支持新能源、新材料、高端制造、生物医药、信息通信和人工智能等行业的发展,带动高科技人才队伍的成长,发挥我国规模巨大的工程师队伍红利。发展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在技术创新、信息咨询、金融中介、人力资源等领域,创造更多高附加值就业岗位。数字经济背景下,平台就业等新业态已成为就业增长的重要引擎,直播电商、在线教育、远程医疗等新兴行业创造了大量灵活就业机会。应加大对新兴行业的政策支持,鼓励企业创新,同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保障劳动者权益。

健全供需对接机制,提升人力资源匹配效率。建设智能化就业服务平台,整合多方数据资源,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岗位需求与人才供给的精准匹配。完善就业质量评价体系,建立涵盖薪酬水平、社会保障、职业发展等多维度的就业质量评价指标,引导企业提升就业质量。加强职业指导,帮助求职者树立合理的就业预期,减少结构性失业。强化重点行业用工保障,在解决制造业“用工难”问题时,同步改善工作环境,提高薪酬待遇。加强宣传教育,营造“职业无贵贱,劳动受尊重”“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基层就业,同样出彩”等有利于就业创业的良好舆论氛围和包容的社会环境,以择业新观念打开就业新天地。

完善覆盖全年龄段的就业支持政策,实现量与质同步提升。对不同年龄群体面临的就业挑战,需要制定差异化的政策措施,构建包容全龄段的就业生态。一是重点解决“从校园到职场”的过渡难题。扩大见习补贴范围,鼓励企业提供高质量见习岗位;支持青年创业,提供从培训到融资的全链条服务。特别要关注“慢就业”群体,为其提供精准帮扶。二是健全中高龄劳动者职业发展体系。完善立法禁止就业年龄歧视,鼓励企业聘用中高龄员工,引入弹性工作制,建立中高龄劳动者技能认证与薪酬挂钩机制,开发适合其特点的管理型、顾问型岗位。三是优化重点群体就业服务,为供需匹配提供更好对接平台。

完善制度保障,构建就业友好型生态。健全劳动法律法规体系,适时修订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将新就业形态纳入规范;完善工资支付保障机制,确保劳动者及时足额获得劳动报酬。优化社会保障制度,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重点解决灵活就业人员参保问题,健全多层次保障体系,提升劳动者抗风险能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引导企业规范用工行为,完善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机制,推广“互联网+调解”模式。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强化基层就业服务网络,通过数字赋能,为劳动力市场供需双方提供精准有效的信息。

破解就业结构性矛盾,实现扩大就业容量与提升就业质量的有机统一,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需要坚持系统观念,统筹推进教育体系改革、全龄段就业促进、供需精准对接和制度保障完善。在具体实施中,既要通过产业升级创造更多高质量就业岗位,又要通过技能提升增强劳动者就业能力;既要保持就业规模稳定扩大,又要持续改善就业质量。通过政府、市场、社会、个人多方共同努力,构建起人力资源与市场需求动态匹配、就业容量与就业质量同步提升的新格局,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的人力资源支撑。

(作者:房连泉,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