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实时讯息>

温故| 当年的“好房子”啥样?北京住宅标准这样变迁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3 08:15:00    

今年全国两会,“好房子”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新中国成立至今,北京立足人民群众生活需求,想方设法建设住宅区,增加住房面积,改善居住条件。伴随着住宅标准的不断提升,京城的“好房子”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宜居。

新住宅区十有八九盖楼房

新中国成立后,针对人口不断增加、房屋渐渐无法满足居住需求的情况,北京开始新建住宅。仅1953年一年,全市新建的住宅就有140多万平方米,十有八九盖的是楼房。(1953年12月29日《北京日报》1版,《首都今年新盖了不少宿舍和住宅》)

1953年12月29日,《北京日报》1版

为了方便居住,新建住宅的设计下了一番功夫。就拿百万庄住宅区的三层宿舍楼来说,北京市设计院的工作人员采用了“周边式”的住宅组合,把房屋空地划分为前庭和后院。前庭有花园、喷泉和儿童游戏场,影响美观的部分如厨房、晒台、垃圾箱都集中隐蔽在后院里,而且,每间房都能得到充分的阳光和空气,令居住者感到比较舒适、方便。(1953年8月23日《北京日报》2版,《西郊百万庄住宅区工程开工》)

1958年,卧佛寺前街新住宅宽敞、干净。图为搬进新家的居民在收拾屋子。李晞摄

截至1962年10月,北京新建的比较大型的住宅区已有50多个。这些住宅区的楼房都安装了电灯、自来水和下水道等设备,一些楼房还有厨房、厕所、浴室和储藏间等,而且,大部分住宅区有托儿所、幼儿园、学校、商店等福利设施。

本报1962年10月17日2版《层楼高起 新屋叠垒》记载了和平里住宅区的情况:楼房共四层,红砖的清水墙面点缀了部分米黄色的粉刷,加上颜色淡雅的门窗互相衬托,使人一看就感到这房子朴素大方、亲切明快。这房子是1959年北京的标准设计,型号为“9014”,是当时北京住宅建筑中居民反映比较好的一种。住户穆先生家有一南一北两间卧室,还有一间厕所、一间带有小阳台(可以放炉子、煤球)的厨房。“屋里连镜子和挂衣钩都预先设计好了哩!”和过去对比,穆先生对新家很满意,“国家设计的房子处处考虑周到,盖的房子质量很高。”

1965年,龙潭湖新住宅区采用装配化施工。 刘乐棠摄

那个年代,北京新建的住宅并不统一。比如在和平里,大部分是一个楼梯直接连通几户的单元式住宅;而在幸福村,大部分是外面带有走廊的外廊式住宅。城里和郊外也不一样。城里,有一些是只有公用厨房、厕所的旅馆式住宅;郊外,有一些是楼梯横着摆的横楼梯式住宅。纵观全市,单标准设计的住宅就有56—Ⅱ、701乙、701丙、8013、8014、9013、9014、0011、61—住1等10多种型号。(1962年11月29日《北京日报》2版,《什么样的住宅好?》)

1962年11月29日,《北京日报》2版

新建住宅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的住房需求,但受当时条件所限,也存在不少欠缺。比如,单元式住宅两端的房屋通风较好,比较安静,住户比较满意,而单元中间正对楼梯的住户,则嫌通风较差和不够安静。再比如,旅馆式的住宅,双职工家庭觉得住起来很不错,但多数住户嫌它没有独立的厨房、厕所,住起来不方便……无论如何,在当时条件下,很多人家的居住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

邓小平建议降低层高增加面积

上世纪70年代末,北京迎来了改革开放。在当时的住宅标准下,如何利用有限的资金和材料为人们提供方便、舒适的住宅,不断改善居住条件,是一大难题。

1978年10月20日,邓小平到前三门大街住宅楼工地视察后,向建筑界的专家们提出了一个对建筑业影响重大的主张:“层高能不能降低一些,把面积搞得大一些?”这也是他视察京、津、唐三市不同类型的住宅楼后,经过深思熟虑提出的建议。他还要求北京建设住宅楼设计要力求布局合理,增加使用面积,更多地考虑住户的方便,为今后安装洗浴设施创造条件,多采用新型轻质建筑材料,降低住房造价。(1997年2月28日《北京日报》1版,《小平同志在北京》)

1978年12月12日,《北京日报》1版

那时候,我国住宅的面积定额和设备装修方面的标准都定得比较低,居住舒适度迫切需要提高,唯独楼房层高高于国际的一般标准。根据邓小平的建议,北京市建筑设计院承担住宅通用设计任务的第八室设计人员,做出了52个新方案,最后确定了8个。新方案最明显的改进之处是降低住宅楼的层高,每层层高从2.9米降到2.7米。如此一来,按100万平方米计算,节省下来的资金可增建3万平方米住宅楼,能多解决约600户住房。而且,降低层高后,缩小了楼与楼之间的日照间距,节约用地,每公顷用地可多建500平方米住宅楼。考虑到降低层高后的日照和通风问题,新方案加宽了窗子,扩大了采光面,保证每户都有穿堂风。(1978年12月12日《北京日报》1版,《市建筑设计院设计出居民住宅楼新方案》)

1980年,按照新方案兴建的试验性建筑——一幢层高2.7米、室内净高2.54米的新住宅楼在西城区二龙路教育部院内建成。由于降低层高减少了工程造价,在基本不增加投资的情况下,每户平均建筑面积由原来的53平方米增加到55平方米左右。同时,每户还安装了玻璃钢浴盆,大大方便了那些经常要到公共浴池洗澡的职工。(1980年8月4日《北京日报》1版,《一幢层高二米七的住宅楼建成》)

1980年8月4日,《北京日报》1版

一年后,按照新方案兴建的大柳树住宅楼也迎来了住户。这处住宅楼降低层高后,居住面积系数由50%左右提高到57%左右,每户平均居住面积由不到30平方米提高到32平方米。而且,每户都有7平方米门厅,厨房、厕所和壁柜、悬橱都比同类住宅楼大些,并且都预留了安装洗衣机、电冰箱的位置。(1981年7月22日《北京日报》1版,《设计施工的大柳树住宅楼受称赞》)

在那个年代,降低层高增加面积的做法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人们的居住条件。后来,2.7米层高成为较为常见的住宅设计。

“适用、经济、美观”成为主旋律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适用、经济、美观”逐渐成为北京住宅建设的主旋律。

从1976年到1984年,北京开发了34片新住宅区,包括左家庄、团结湖、西便门、双榆树等。这些新住宅区的标准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平均每户居住面积都比从前的标准有所增加。过去,几家合用的厕所、厨房,被独家一套的厕所、厨房所代替,而且面积变大、内部设施也多了;居民做饭、取暖用的煤炉子,基本被煤气、暖气取代;部分高层和多层住宅楼内还安装了公用电视天线,预留了装电话线的位置。(1984年8月29日《北京日报》1版,《本市八年开发三十四片住宅区》)

1984年8月29日,《北京日报》1版

1986年,北京当时最大的现代化小区——方庄住宅区开工建设。这里的楼房标准较高,厨房、厕所面积超出了当时的住宅标准,有商业中心、文化活动和群众游乐中心,还有体育场馆、综合医院、邮电局、中小学校、幼儿园,配套设施齐全。(1986年9月16日《北京日报》1版,《方庄住宅区昨奠基开工》)

1996年5月2日,《北京日报》1版

1993年,北京的住宅设计标准及规范进行了较大改进与完善,推出了住宅设计建筑面积标准等规定。比如,两室一厅应为56平方米左右。此外,还提倡大客厅、大厨房、大卫生间、小卧室、多壁柜方案。(1993年5月2日《北京日报》1版,《本市改进住宅设计标准》)恩济里小区便是“三大一小一多”的试点建设小区。比如厨房就进行了整体设计,管线被巧妙地藏在厨房家具里,既不影响物品储藏,又不露一点痕迹,抽油烟的排风管道也神秘地“失踪”了。(1994年7月17日《北京日报》2版,《居室设计的精彩手笔》)

1995年,方庄住宅小区楼宇间绿草成片,柳树成荫,凉亭相衬,为居民提供了良好的休憩环境。吕坚摄

那些年,人们的住房需求不断增长,北京的住宅建设发展迅速。1996年,《北京市“九五”住宅建设标准》开始实施。这一标准有较大调整,建筑面积标准有所提高,像多层住宅的“两室一厅”就比过去增加了4至9平方米。(1996年5月2日《北京日报》1版,《本市实施新住宅建设标准》)

渐渐地,北京住宅使用空间的功能日益细化,比如,卧室有主卧房、客房、儿童房之分,主卧房内还有卫生间;起居厅也细分为客厅、餐厅等;厨房也不止一间。此外,还出现了跃层式、错层式住宅,户型也有了新提法,包括“二室二厅”“三室二厅二卫”“三室二厅二卫二厨”等。

兴建更多宜居“好房子”

进入新世纪,人们的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北京的住宅标准也水涨船高,更加宜居。

2001年,国家住宅工程中心组织编制了《健康住宅建设技术要点》,旨在满足住宅建设基本要素的基础上,提升健康要素,保障居住者的健康需求,进一步提高住宅质量,营造出舒适、健康的居住环境。2004年,相关部门对标准进行了修订,其中提出,每套住宅至少有一间居室(四居室以上户型至少有两间居室)要达到日照标准,即2个小时以上;冬季以大寒日为标准,住宅的日照时段应为8时至16时。(2004年4月23日《北京日报》6版,《住宅日照每天至少2个小时》)那一年,全国有19个健康住宅试点项目,北京三环新城是其中一个经济适用房项目。“健康住宅试点项目不嫌贫、不拒富。”国家住宅工程中心有关负责人解释。(2004年5月13日《北京日报》32版,《健康住宅是否需要高成本》)

2004年4月23日,《北京日报》6版

2012年,《北京市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发布,其中明确提出:居住建筑的节能率从65%提高到75%,在全国率先实现75%的节能目标。半年后,《北京市绿色建筑设计标准》也正式发布,按照规定,新城建设的绿色建筑,其绿化率应大于等于35%,老城区不能低于25%。(2012年6月8日《北京日报》9版,《绿色建筑小区四分之一以上绿地须种树》)从那以后,北京兴建起更多环保、节能、节水、省钱的绿色建筑。除了大面积绿地以外,很多小区还见缝插针种上了大树。

2012年6月8日,《北京日报》9版

为适应老龄化社会的需求,市规划委发布通知,从2015年3月1日起,北京新建、改建的4层及以上住宅楼,都必须进行适老性设计,包括设置电梯、紧急呼叫装置、安装扶手等硬件设施。老旧小区若要改建、翻建,也要增设电梯等设施。(2015年3月13日《北京日报》6版,《新建改建四层及以上住宅须设电梯》)

2001年,国贸秋季房展会吸引了不少人前往咨询,挑选心目中的好房子。李继辉摄

今年2月,《北京市平原多点地区“好房子”规划管理相关技术要点(试行)》印发,鼓励丰富居住空间形式,补充基础公共服务,优化小区空间布局,明确了底层架空空间可以用做健身、亲子、阅读、休闲等,补充公共服务功能,部分户型得房率将从80%提升至90%左右。(2025年2月15日《北京日报》5版,《适度提高“得房率”增强居民获得感》)

2013年,市民赵丙坤搬进密云檀营国际生态城137平方米的新房,和家人共度乔迁新居的第一个除夕。 吕吉摄

伴随着人民群众高品质居住需要的不断提升,未来,北京还会不断完善标准规范,推动建设安全、舒适、绿色、智慧的“好房子”。

资料来源:京报集团图文数据库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贾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