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实时讯息>

石榴籽紧相拥 绘就民族团结与发展共荣新画卷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9-07 03:55:00    

本报记者 乔 欣

“在青海,不谋民族工作,不足以谋全局。”殷殷嘱托,牢记于心,指引前行。

青海多民族聚居、多宗教并存、多元文化交织,是全国少数民族占比最高和民族区域自治面积最大的省。在这片汇聚了汉、藏、回、土、撒拉、蒙古族等多个民族的土地上,民族团结的旋律始终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

近年来,青海省委、省政府立足多民族聚居、多元文化共融的省情实际,以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为战略抓手,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各项工作始终,从顶层设计到基层实践,从思想引领到产业发展,走出了一条具有青海特色的民族团结进步之路。目前,全省所有市州和93%的县建成全国示范,青海民族团结进步工作走在了全国前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已成为青海各族人民的共同心声。

制度筑基

让民族团结创建走深走实

“创建工作不是‘一阵风’,要靠制度管长远、靠机制保落实。”这是青海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共识。

为确保工作落地见效,青海率先构建起一套全方位、多层次的保障体系。实施民族工作“一把手”工程,建立省、州、县、乡四级党委“一把手”抓民族工作的领导机制,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纳入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形成“党政同责、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如何避免创建工作“重命名、轻实效”?——青海创新引入第三方评估机制,对示范单位实施动态管理,定期复检复验,建立优续劣汰的“退出机制”。2024年,青海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斩获佳绩,13个集体和15名个人受到表彰。这份荣誉的背后,正是这套机制保障下“创建永远在路上”的生动实践。

同时,青海出台《青海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测评指标体系(试行)》,构建起以市县为主,覆盖乡镇(街道)、机关、企业、村(社区)、学校、宗教活动场所的“1+6”测评体系,让每一级、每一类创建主体都有了清晰的“施工图”,推动示范创建从“数量领先”向“示范引领”稳步转变。在此基础上,创新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十进”活动,以机关、企业、群团、学校、乡村、社区、市场、景区、网络等为基本单元,有形有感有效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不断向各领域各行业拓展延伸。

文化润心

让共同体意识入脑入心

“我住黄河源,君住长江尾,江河奔腾不息,承载深情厚谊……”果洛西宁民族中学校园里,以民族团结为主旋律的校歌时常回荡。校园里处处洋溢着浓郁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氛围。学校把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融入日常教育过程,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培养学生们民族团结意识。

在教育领域,青海构建起大中小学一体衔接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课程体系,全省高校全面开设《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程,各级党校、干部学院也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容纳入主体班次,让不同年龄段、不同群体都能接受系统的思想引领。在全省各地基层一线,连续进行43年的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从未间断,马背宣讲队带着“泥土味儿”的政策解读,以及双语专家团通俗易懂的文化宣讲,走进草原牧场、田间地头,把党的声音和民族团结的理念送到各族群众身边。

为了让文化认同更具象,青海稳步推进中华民族视觉形象工程——发布推广青海民族团结进步形象标识,建成8个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展馆,打造纪念碑、雕塑、宣传长廊156个,在城市乡村勾勒出鲜明的“民族团结符号”。

不仅如此,还高规格举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论坛、文学笔会、作家采风等活动,拍摄专题纪录片,创作巡演《那时·金银花开》《一江清水向东流》等精品力作,用艺术的力量讲述青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故事,让“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产业赋能

让团结与共富同频共振

“靠着这门拉面手艺,我在广州买了房,还带动老家5个亲戚一起创业!”在广州经营拉面店的化隆籍商户韩木海买,是青海特色产业带动民族地区群众增收的典型代表。

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在全国17个城市建立拉面行业流动党支部,设立6个拉面经济服务中心,与14个省37个地市签订服务管理协作协议,为20多万“拉面人”提供保障。

青海将民族团结进步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实施十大产业发展行动,支持拉面、青绣等特色产业转型升级,成功让“小产业”成为连接各民族、带动共富裕的“大纽带”。

在乐都区芦花乡梦圆居易地搬迁安置小区,青绣基地成为各族妇女的“致富车间”,土族、藏族绣娘围坐在一起交流技艺,去年仅藏族绣娘杨拉青吉就通过刺绣增收4000多元,“在家门口就能挣钱、照顾家庭,还能和姐妹们交朋友,日子越来越有奔头。”

发展的最终目的是惠及各族群众。青海坚持“小财政”办“大民生”,财政支出的75%以上用于民生领域。截至2024年末,全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较2020年增长25.29%,其中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35.43%,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从就业帮扶到教育普惠,从医疗保障到住房改善,一件件民生实事让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也让“团结奋斗”有了最坚实的群众基础。

交融聚力

让各民族群众同心同行

“第一次到北京工人体育场踢球,感觉像做梦一样!”来自玉树藏族自治州的少年才让,在“三项计划”的支持下,和队友们走进了首都的绿茵场。青海主动搭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平台,充分发挥对口援青、东西部协作机制作用,2024年实施51类“三交”项目,推动基层干部、青少年、各族群众走出青海、融入全国。

在城市里,388个社区“石榴籽家园”成为民族团结的“温馨港湾”——西宁市城东区富民路社区通过改造老旧小区,不仅让坑洼路面变平整、增设了篮球场和智能快递柜,更通过“社区党组织+小区党支部+业委会+物业”的模式,组织“百家宴”“结对子”活动,让各族居民从“邻居”变成“家人”;平安区化隆路社区开办红领巾爱心托管班,为各族留守儿童辅导作业、教授古诗词和传统礼仪,不同民族的孩子在共同学习中结下深厚友谊……

心灵相通的重要基础,是语言相通。青海全面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汉藏对照全文版已出版发行,这份凝结着众多人心血的词典,正是各民族团结一心做好一件事的生动印证。此外,青海还联合四川、甘肃、云南等14个省区市打造区域创建工作联盟,与山东东营开展“黄河同脉山海情”联创共建活动,以多种方式让民族团结的“朋友圈”越扩越大。

如今的青海,民族团结进步之花正绚丽绽放!各族儿女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手牵手、肩并肩,共建美好家园、共享美好生活。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引领下,青海正以更加坚定的步伐,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向更深层次、更高水平发展,全省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共同描绘着民族团结进步的新画卷!

《青海日报》(2025年09月07日 第4版:省内要闻)

声明:以上内容除注明来源稿件外,均为青海日报原创稿件,未经书面许可严禁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