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实时讯息>

他为中国育出一颗好土豆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2 14:31:00    

原标题:“土豆大王”梁希森逝世(引题)

他为中国育出一颗好土豆(主题)

大众日报记者 徐付彪 通讯员 张梓琪

4月1日,乐陵希森马铃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发布讣告,山东希森集团董事长、乐陵希森马铃薯产业集团董事长梁希森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25年4月1日0时15分在北京逝世,享年71岁。

梁希森生前的一个夙愿是:让马铃薯主粮化,以自主研发的种薯,为国家再造5个产粮大省。自2001年起,梁希森带领团队从零开始,自主培育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希森”系列品种,曾两度刷新世界单产纪录,累计推广超过3000万亩,打破土豆“洋种子”垄断。24年来,梁希森矢志不渝,将土豆良种推广至广袤大地。

山东希森集团董事长、乐陵希森马铃薯产业集团董事长梁希森(左三)在田间观察马铃薯育种情况。(资料图)

十万里挑一,育一粒好种子

2001年梁希森开始马铃薯育种时,很多人想不明白,小学没毕业的梁希森,为啥非要搞育种这样有科技含量的事。这缘起于他带女儿吃薯条的故事,得知炸薯条用的都是国外品种土豆时,梁希森吃了一惊:“吃个土豆子,咋还要进口?!”继而,他又了解到,土豆在我国种植面积8000多万亩,面积虽居世界第一,单产和品质却落后,究其原因就是缺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好品种以及脱毒种薯利用率低。

梁希森小时候因家境贫寒,10岁就离家四处讨饭。“等我有钱了,一家发一锅白馒头”是其最为朴素的心愿。他萌生了要孕育出中国土豆好种子的梦想。说干就干,梁希森立马找来几名学农业的大学生开始搞育种,结果开头就碰壁了,几百万元打了水漂,大学生们也走了。

碰壁后也有收获。梁希森意识到,必须要找专家带着团队才能干出名堂。2007年,希森集团收购了专门从事脱毒马铃薯育种的北京中联宏业马铃薯科技开发有限公司,马铃薯育种专家孙慧生及团队加盟,育种逐步走上正轨。这一年,国家马铃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也落户希森集团。

育种20多年,梁希森先后投入了大量资金,最难的时候只能卖房子,他曾因此自嘲“从富翁变成了‘负翁’”。

“马铃薯育种投入是巨大的,种十万株马铃薯才能选育一个理想的品种,一般得十年以上。”国家马铃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遗传与育种室主任崔长磊回忆,最终历经11年,“希森6号”培育而成,并于2017年、2018年分别以亩产9.38吨、9.58吨,两次刷新世界马铃薯单产纪录。

自2011年推出首个自主知识产权新品种“希森3号”起,希森集团又陆续有包括“希森6号”在内的11个马铃薯品种通过品种审定和国家农作物品种登记,被大面积推广,同时还储备有一批待登记推广的马铃薯新品系。

打破“洋种子”垄断

如果说优良品种是马铃薯的“芯片”,那么脱毒种薯就是马铃薯的“电源”,没有它,有好品种也难高产。

在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商都县七台镇,坐落着705座温室大棚,这里是希森集团的良种繁育基地。作为国内首家实现“育繁推”一体化的马铃薯企业,希森集团90%的种薯在这里繁育。

目前,商都基地年可繁育脱毒苗1.5亿株,生产脱毒原原种4亿粒,加上山东、北京两个基地,希森集团年可生产原原种8亿粒,能满足全国马铃薯种植面积三分之一的用种需求。

“现在,国内市场基本上已由‘洋种子’独大,变成了国产种子与它们PK。”2023年,梁希森说。目前,希森马铃薯在全国20多个省(区、市)累计推广种植3150万亩,种薯还出口法国、英国、哈萨克斯坦等6个国家。

自2022年起,希森集团累计将10余万粒马铃薯种子送上太空,成功尝试航天育种。同时,不断创新尝试分子育种、基因编辑等先进技术。

长期以来,我国马铃薯以鲜食为主,占马铃薯消费量的六成以上,而加工消费仅占8%。在乐陵,希森食品有限公司的操作间摆放着十多种诱人的马铃薯主食产品。早在马铃薯主粮化上升为国家战略的2015年,这里的流水线上便生产出了第一个土豆馒头。去年,“希森77号”薯条加工专用新品种问世,梁希森的“薯条梦”已实现。

在梁希森的办公室里,挂着一幅马铃薯画——绿色枝蔓铺满薯田,白色花朵点缀其间,黄色土豆正在大地里生长。如同梁希森的夙愿,正在一步步生长并成为现实。

“国家的事,就是自己的事。千难万险,只要倒不下、死不了,我的马铃薯育种就不能停。”这曾是梁希森常说的话。

来源:大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