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要算明白财务账
连续两年虚增利润总额逾5亿元,且占比超过50%……近日,监管部门对*ST普利依法从严作出行政处罚,并启动股票终止上市程序。
财务造假是资本市场的沉疴顽疾,让投资者很受伤。屡禁不止的背后,是上市公司的“小算盘”作祟:相较于如实披露不理想业绩可能导致投资者用脚投票、失去上市公司身份,动动脑筋、改改数据,赖在资本市场便利融资,似乎更划算。在业绩亮起红灯时,一些公司选择铤而走险,想方设法蒙住监管的眼睛,维持上市身份的荣耀。
要彻底根治财务造假,就得让上市公司算明白这笔财务账、长远账:造假得到的或许是眼下年度考核的过关,付出的却是赖以生存的诚信根基,数十倍的财富惩罚,甚至职业生涯的终结。一旦越过法律红线,必然得不偿失。
尤其是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当下,健康稳定运行的股市被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容不得弄虚作假破坏市场诚信机制,扰乱市场运行秩序,动摇投资者信心。必须对以身试法的造假者重拳出击。
严惩首恶是关键。上市公司财务造假,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等“关键少数”往往是幕后主使者。只有管住这些乱伸手的始作俑者,才能从源头上杜绝造假行为的发生。此次监管部门对*ST普利多名高管处以高额罚款,并对相关负责人采取市场禁入措施,给市场敲响了警钟:“关键少数”不知敬畏、不负关键之责,则会被依法施以巨额罚款,断送职业生涯,涉嫌构成犯罪的,还要追究刑事责任。“财产罚”“资格罚”并重,行政、民事、刑事立体化追责,说假话、做假账最终只能落得人财两空。
追责帮凶是重点。财务造假屡治屡犯,往往离不开中介机构的默许和第三方的配合。从过往案例来看,不乏中介机构监守自盗,主动提供专业助力,帮助企业财务造假。第三方客户和供应商也参与其中,通过签订虚假合同、虚构业务单据等多种手段,加大造假的复杂性和隐蔽性。对跨企业、跨行业的联合造假,一方面要坚持“一案双查”,进一步压实审计机构、保荐人责任,倒逼其勤勉尽责,切实看好门、把好关;另一方面要形成合力,证券监管、市场监管、税务等部门应加强联合,对第三方人员进行围追堵截,着力打破造假生态圈。
一追到底是目标。过去,部分上市公司造假东窗事发时,常常抱有摘牌免责的侥幸心理,企图以退市一笔勾销。监管部门多次强调对退市企业的违法违规行为必须一追到底,决不允许浑水摸鱼、一退了之,就是要杜绝此类现象的发生。近年来,已退市上市公司因财务造假被处罚的不在少数,仅去年便有超过20家退市公司被追责,起到了一定警示作用。市场期望,未来能进一步加大力度,依法作出更多更具有震慑力的处罚,决不允许造假企业因为退市而被遗忘,避免退市成为违法违规行为的避风港。
骗得了一时,骗不了一世。在高质量、严监管日益成为资本市场发展主基调的当下,唯有诚信经营、诚实信披才能赢得长远发展空间。上市公司千万别算错了财务账,莫为一时的伪业绩换来诚信的最差评,莫因眼下的蝇头小利丢失立身之本,否则必将自食苦果。(作者:李华林 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