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时评丨道义相通 命运与共
新华社巴格达5月18日电 题:道义相通 命运与共
新华社记者李军
第三十四届阿拉伯国家联盟首脑理事会会议(阿盟峰会)17日在伊拉克首都巴格达召开。国家主席习近平向会议轮值主席伊拉克总统拉希德致贺信,高度评价阿盟成立80年来为推动阿拉伯世界联合自强所作的积极贡献,赞赏阿拉伯国家在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中东形势复杂演变的当下,坚持独立自主,促进发展振兴,维护公平正义,为壮大全球南方声势发挥了积极作用,并重申中方愿同阿拉伯国家一道努力,深化政治互信,促进互利合作,增进人文交流,在各自现代化道路上携手前行,构建更高水平中阿命运共同体。
中国和阿拉伯国家都坚持从战略高度和长远角度看待彼此关系。近年来,中阿关系呈现蓬勃发展之势:政治互信不断加深,经贸往来稳步增长,人文交流日益活跃,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协作水平持续提升,树立了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的典范。2022年12月,首届中国-阿拉伯国家峰会在沙特首都利雅得成功举行。峰会上,习近平主席同与会的多国领导人共同擘画了中阿关系的发展蓝图,一致同意全力构建面向新时代的中阿命运共同体。展望未来,第二届中阿峰会已确定将于2026年在中国举办,这必将成为中阿关系史上又一座重要里程碑。
中国与阿拉伯国家携手构建命运共同体,既是双边关系发展的必然选择,更是全球格局演变下南南合作深化的生动写照。在经济领域,中阿能源合作稳中有进、持续拓展,中资企业积极参与阿拉伯国家基础设施建设,有力推动地区发展转型;在高新技术和绿色发展领域,中阿在5G通信、人工智能、可再生能源等前沿科技方面的合作逐步走向深入;在人文交流领域,“汉语热”在阿拉伯世界持续升温,中医药文化广受欢迎,青年、教育、旅游等交流项目频频落地,为双方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理念上的深度共鸣是中阿积极推动构建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基础。面对更加多元的世界,对话多一分、对抗就少一分,包容多一点、隔阂就少一点。和平、真知、诚信、包容是中阿人民共同追求。从阿方积极响应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到中阿携手应对气候变化、粮食安全、公共卫生等全球性挑战,再到在联合国及其他多边框架下就重大国际议题协调立场、传递发展中国家共同声音……中阿合作领域持续拓展、内涵不断深化。中阿关系日益成为南南合作的典范,双方携手为推动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贡献建设性力量。
面对阿拉伯世界长期关注的巴勒斯坦问题,中国始终主张落实“两国方案”,支持建立以1967年边界为基础、以东耶路撒冷为首都、享有完全主权的独立的巴勒斯坦国;面对多个地区热点,中国始终秉持劝和促谈的公正立场,主张通过政治对话寻求解决方案,致力于推动地区实现真正和平与持久安全;面对西方在中东挑动地缘政治博弈的种种行径,中国坚定维护发展中国家战略自主,倡导真正的多边主义和包容性全球治理。中国立场赢得阿拉伯国家广泛尊重和积极响应,构成了中阿关系持续走深走实的重要基石。习近平主席在贺信中指出:“展望未来,中国将始终做阿拉伯国家值得信赖的朋友和伙伴,坚定站在阿拉伯国家正义事业一边。”
在首届中阿峰会上,习近平主席深刻阐释了“守望相助、平等互利、包容互鉴”的中阿友好精神。回望历史,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中国与阿拉伯国家始终是互利共赢的好伙伴、同甘共苦的好兄弟。无论是携手应对安全风险、共同推动发展振兴,还是不断深化政治互信、着力促进民心相通,中阿关系的每一次历史性跨越,都为中东地区注入宝贵的稳定力量,也为南南合作树立了典范。当前,中阿关系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面对充满变数与挑战的国际局势,双方更需携手应对全球性挑战,持续释放和平发展、互利共赢的正能量。
道义相通,命运与共。在中阿双方共同努力下,新时代中阿命运共同体建设必将不断迈出坚实步伐,为中东和平增添稳定性,为双方现代化发展注入新动能,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事业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