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会员,值不值?
最近零售圈的两件事,让办了会员卡的消费者心里不是滋味。
先是山姆会员店因选品遭会员吐槽“背刺”,紧接着盒马X会员店多家门店接连关闭,让办卡的消费者措手不及。
7月29日,盒马X会员店北京世界之花门店公告称,两天后的7月31日停止营业;同一天,苏州相城店、南京燕子矶店也同步闭店。此后,全国仅剩的上海森兰店,据客服确认也将于8月31日停业——这意味着,盒马所有X会员店将彻底退出舞台。

在国外,会员店的逻辑本是清晰的:以会员费为门槛筛选高价值用户,靠极致的供应链效率和独特商品力,提供远超会员费的回报,以此建立长期稳定的消费关系。同时,通过数据分析挖掘消费偏好,提供个性化商品服务,提升体验和满意度,增强用户黏性。
但到了中国零售市场,“会员”成了各大商超的营销利器。
1996年,中国首家山姆会员商店落户深圳,头20年只开了15家;而2017年到2024年,山姆借会员制在华快速扩张,势头迅猛。
沃尔玛最新财报显示,2025财年一季度,其在华净销售额同比增长22.5%,达67亿美元,山姆会员店和电商业务是主要推手,过去一年新增7家门店,本季度又添1家。
2019年8月27日,开市客(Costco)中国内地首店在上海开业,火爆到半天就因客流过大暂停下午营业。
受此启发,中国零售品牌纷纷入局会员店。盒马CEO侯毅当时对X会员店寄予厚望,誓言“3年之内要成为盒马鲜生之外的第二大业务增长来源”。
心理学中,消费者买奢侈品有“区别心理”,这在商超会员制上同样显现。一张300元的会员卡,成了一些消费者心目中“中产”的标签。
从山姆到开市客再到盒马,都瞄准城市中产的钱包,借会员制打造身份认同和人群区分,既可以培养消费习惯,也可以通过“身份标签”营销生活方式。
然而,疯狂扩张的会员制商超,陷入了“供应链把控不足导致同质化”的困境。

比如山姆上架好丽友、卫龙等普通商超也能买到的商品,让不少会员集体“破防”;盒马X会员店被吐槽“对外拼不过山姆,对内比不过盒马鲜生”,会员体系“反复横跳”,开通续费时断时续,彻底消耗了会员信任。
其实,零售的核心竞争力,从不在业态多花哨,而在能否于特定领域做到极致。会员制的关键是赢得信任,而非单纯收取会员费。山姆需要尊重会员的期待,找回“严选”初心;盒马也该反思X会员店的失败,在后续业务中保障会员权益、挽回信心。
说到底,把消费者真正放在心上,提供实在价值,而非贴标签“割韭菜”,才能在零售市场立稳脚跟。(来源:中国经济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