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实时讯息>

当“我们”拦在插队者面前,消融“习惯性沉默”的坚冰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10 04:00:00    

不久前的一个傍晚,北京城刚刚结束白日的喧嚣。结束一天精疲力竭的工作,城市的华灯初上,正是归心似箭时。我几乎是冲出写字楼,快步奔向那个熟悉的公交站台——目标明确而迫切:赶上那班长途车,并尽可能排在队伍前列,好为自己在长达1个多小时的路途中赢得一个休息的座位。

身着醒目黄衣的志愿者维护着秩序,长队已经自觉地拉成了一条笔直的线。我很幸运地占据了靠前的位置,心中暗自松了一口气,疲惫的躯体开始提前预支那份“坐享其成”的舒缓。

车来了,人群开始向前涌动。眼看轮到我了,一名手拎沉重包裹、约莫四五十岁的男子,突然大力地挤到了我的身前。一瞬的错愕,我还以为自己挡了他的路,下意识退让。但见他神情自若,坦然占据了队伍最前方的位置。往后望,长队寂静无声,大家都看到了,但是他们或低头看手机,或目光游离于远方。

我并非没有过一瞬的犹豫——他一人插队,并不会影响我的座位。但喜爱历史的我明白,秩序的堤坝,往往就是这样在无数微小的“算了”声中千里溃决。

于是,我轻拍其肩,尽量克制着语气说:“师傅,请您去后面排队。”他猛地转头,眉头紧锁,不耐烦又理直气壮地吼道:“用不着你管!”那结实的体格,与我一个年轻女子形成鲜明对比。我下意识地将求助的目光投向身后,渴望哪怕有一道目光的声援,一句简短的附和。然而,回应我的依旧是冰冷的沉默,甚至我能捕捉到个别旁观者眼中,那带着事不关己、看客似的玩味神情。

那一刻,能否赶上这班车,能否拥有一个座位,似乎都变得不再重要。一股莫名的、近乎悲壮的勇气取代了恐惧,我猛地拽住他的胳膊,将他向队伍外拽,厉声道:“这么多人都在排队,你凭什么插队!”我的喊声吸引了志愿者前来,意外的是,他并未站在我这一边,相反,他的眼神里掠过一丝无奈的闪躲,甚至隐隐流露出一丝“麻烦制造者”的责怪与迁就。

我伤心但并不灰心,前路漫漫,我想我依然可以坚定对“插队”行为说“不!”只是未曾想,相似的挑战会在人声鼎沸的假日重现。

时间跳到一个月后,此刻的我已站在山脚下,仰望那座镶嵌在绝壁间的奇迹。这座古刹吸引着八方来客,游人如织。

寺前,蜿蜒的长队令人望而生畏。我们已苦苦等候三个小时,距离售票口依然遥远。此时,队伍后方突然骚动起来。一名导游领着十余位年轻人旁若无人地沿着队伍间隙快速向前穿插。队伍前列的议论声让我明白了原委:这些人支付了额外费用给导游,换取“特权”,景区对此似乎也持默许态度。一条灰色的“便利”链条就此形成。

当方便被标上价码,当规则屈从于金钱的“润滑”,被集体牺牲的,是所有安分排队者不可侵犯的公共时空和尊严!

当他们试图越过我的位置时,我毫不犹豫地挡住了唯一的通道。“在我眼里,”我对导游清晰表达,“享有排队优先权的只有两类人——残疾人和军人。如果你们不属于此列,请到队尾重新排队。何况,”我指向身后安静排队的长者们,“您看,多少老人也在遵守秩序?”

这一次,力量的天平开始倾斜。我的声音如同导火索,瞬间点燃了队伍中的共鸣。身后响起一声清晰而愤怒的指责:“就是,凭什么插队?!”紧接着,呼应声如浪潮般此起彼伏:

“欺负老实人吗?”

“后面排队去!”

“我们都排了三四个小时了!”

人们纷纷上前,与我并肩而立,形成了一道人墙,坚决不让这支“特快纵队”嵌入我们的行列。他们最终孤立地杵在了旁边,被迫成了“第二队”。

维护公共秩序之路漫长且艰难,并非每次发声都会立刻得到声援,也并非每次抵制都能迎来制度的及时匡正,但每一个在遭遇不公时坚持说“不”的声音,每一次对失序行为的明确阻拦,都是在消融那层冻结社会人心的、名为“习惯性沉默”的坚冰。

当勇气不再是孤独者的标签而是众人拾起的武器——我们才能真正守护住那份本就该属于每个人、不容任何特权或金钱篡夺的公平与尊严。这条道路,需要无数个“我”汇聚成“我们”,用微小的坚定,共同点亮前行的灯盏。

(作者为北京企业职员)

• (南方周末App“hi,南周”栏目期待您的来稿。投稿邮箱:nfzmreaders@163.com)

韩雨停

责编 温翠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