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实时讯息>

五位文物工作者亮相国新办中外记者见面会,讲述保护文物的故事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8 19:21:00    

4月28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征程上的奋斗者”中外记者见面会,请文物保护领域代表围绕“加强文物保护 传承中华文明”与中外记者见面交流。

见面会现场。图/国新网

吐鲁番学研究院、考古研究所负责人副研究员王龙介绍,他先后参与了全国第三次和第四次文物普查工作,工作11年当中,他参与了吐峪沟石窟的考古挖掘、西旁景教寺院遗址的考古发掘、西旁景教寺院遗址、加依墓地的考古发掘等工作。

敦煌研究院文物弘扬部副部长、副研究员宋淑霞介绍,20余年来,她往来奔走于莫高窟735个洞窟之间,为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们讲述戈壁特色的敦煌文化,帮助他们了解敦煌、爱上敦煌。每一次讲解对她而言,不仅是讲述敦煌文化,更是架起了现代和古代文明之间对话的桥梁。

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副所长、三级研究馆员夏格旺堆表示,他从事文物考古工作近30年,最让他骄傲的是,西藏博物馆使用的馆徽是他设计的,这个设计思路来自距今4000多年前西藏最早的遗址昌都卡若遗址出土的一件叫作朱墨彩绘双体陶罐,这个陶罐是目前国内发现的、考古出土的唯一一件造型独特的带有朱墨彩绘的双体陶罐,而且属于西藏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北京市延庆区八达岭镇石峡村长城保护员刘红岩是一名长城保护员。6年来,他受舅舅的影响,一直坚守在守护长城的工作岗位上,每天都要走上十多公里的路程,监测险情、清理石阶、拾捡垃圾、劝阻不文明的行为。

“在柬埔寨吴哥古迹王宫遗址修复项目过程中,我配合工程修复完成了西南塔门考古发掘,为工程修复提供了有力的基础资料支撑。”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文化遗产保护国际合作中心副研究员刘汉兴表示,作为一名一线的研究人员,深刻地感受到文物保护工作责任之重大,在工程修复过程中,精心丈量和测绘每一块石构件和出土文物,把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和理念充分保留在吴哥遗址的古迹上。

宋淑霞介绍,敦煌研究院就在国内文博系统率先开展了游客承载量研究,核定了莫高窟最大游客承载量,“利用我们现在已经取得了一些数字化资源,建成了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通过两部数字电影,向大众展示敦煌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及经典的洞窟。率先推出了一种参观新模式,就是总量控制、网络预约、数字展示再加上实地参观,这样就有效缓解了当时游客因为过量集中涌到洞窟里面带来的影响,把当时非常集中的游客分散到全天不同的时间段。这样一方面减缓了洞窟的压力,另一方面也是保证了游客的参观体验。”

夏格旺堆表示,文物保护工作需要在做好基础工作外,还要进行研究阐释,近几年,他在西藏已经开展了很多考古工作,在这个过程当中发现了大量的考古资料,也是对整个史前时代,尤其是近3000年前后西藏社会发展阶段有了一个新的认识。他认为,这些资料都能够为讨论青藏高原腹心地区,尤其是从新石器时代到金属时代的社会复杂化或者文明化进程,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刘汉兴介绍,我国的文物援外工程项目道路越走越宽,为亚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贡献了中国的智慧和经验。除了在考古方面进行了中柬古代文明的比较研究,在多处进行了考古发掘和考古调查外,还在南亚和中亚也进行了文物修复项目,如尼泊尔进行了加德满都九层神庙修复工作,以及现在正在进行的努瓦科特王宫修复一期项目等。

九派新闻特派记者 龚凌蔚 温艳丽 北京报道

编辑 肖洁 吴迪

【来源:九派新闻】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