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实时讯息>

人工智能驱动教师素养“升维”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22 07:10:00    

在人工智能教育应用产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的大背景下,教育领域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如今,生成式人工智能正重塑教育生态底层架构。关注基础教育教师转型,是应对技术变革的必然选择。

角色重塑:回归教育本真价值

生成式人工智能打破传统教育中知识传递结构,促使教师转型,回归教育主体的价值本质,实现教育身份转换。

从知识权威迈向认知引航者。在智能技术消解知识垄断的背景下,教师的核心价值从“知识容器”转向“认知导航者”。教师需重构教学设计逻辑,课堂从单向讲授转为问题驱动的对话模式,借助人机协同构建动态知识网络,引导学生深度学习,培育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

从标准执行者转为个性赋能者。智能技术为化解规模化教育和个性化培养的矛盾提供了可能。教师要转型为个性化学习生态设计师,发展精准识别学习需求的洞察力。通过智能系统生成的学习轨迹数据,构建认知图谱,制定弹性教学干预策略,教师要兼具数据素养与教育智慧。

从学科教师升华为生命引路人。人工智能与教育的融合让人们更加认识到人文价值的重要性。教师的核心价值在于情感联结和价值引领,教师需构建技术与人文平衡机制,创设具身化的教育情境,引导学生建立价值判断能力,防止技术异化。

能力重构:构建专业素养新框架

教师能力体系的转型是角色重塑的内在支撑,智能时代要求教师构建技术素养、教育智慧与文化自觉三位一体的能力框架。

智能素养与教育伦理统一。技术应用能力是教师专业素养的基础。教师需掌握智能教育工具,理解算法机制,实现人机优势互补。更要培养技术伦理判断能力,具备算法批判意识,平衡技术效率和教育价值,反思智能教育本质。

学科整合与创新设计协同演进。生成式人工智能催生了知识生产方式的变革、学科边界的重构。教师要突破单一学科框架,发展跨学科课程设计与实施能力,重构知识组织的逻辑结构。教学设计从知识传递转向问题解决,创设真实情境探究任务,引导学生创造性实践,树立开放性的知识观和动态化的课程观。

在地经验与域外视野平衡发展。教师在技术应用中要保持文化自觉,具备文化资源智能转化和对技术化倾向的反思能力。教师要在教学设计中融入地方性知识体系,实现教育现代化与本土文化传承统一。

生态焕新:推动教育系统协同进化

教师转型需要教育生态的系统性支持。区域层面需构建包含制度创新、资源整合与文化重构的多维支持体系,形成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良性生态系统。

制度创新的牵引作用。教育治理体系要为教师转型提供制度保障。创新教师评价标准体系,改革编制管理、职称评定等制度;重构教师专业发展范式,建立“实践—反思—创新”的循环发展机制,借助智能技术打造教师学习共同体,推动经验性实践向循证性实践的转变。

资源平台的支撑体系。均衡配置智能教育基础设施,搭建县域智能教育资源共享平台,破解城乡技术资源配置不均衡的困境。平台建设要注重教育数据的治理和知识服务的创新。通过智能区域教研网络,形成教师协同创新的知识生态系统,推动县域教师群体的整体进步。

文化重构的价值引领。培育开放包容的创新文化,破除技术应用中的功利主义,建立技术应用的伦理框架,使智能教育实践始终指向人的全面发展。重塑教师的专业认同,帮助教师建立动态身份认知,构建技术理性与教育情怀融合的文化生态,实现教师转型的深层突破。

(作者系浙江省新昌县教师进修学校校长)

《中国教育报》2025年05月22日 第06版

作者:吕美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