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实时讯息>

带破冰船模型上发布会,“雪龙2”号船长揭秘南极科考背后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22 07:52:00    

新征程上的奋斗者

南都讯 记者王玮 发自北京 "这艘总长122.5米、满载排水量1.5万吨的破冰船,具备首尾双向破冰能力,能在1.5米冰层加0.2米积雪中以2-3节航速连续破冰。"

5月21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征程上的奋斗者”中外记者见面会上,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中国极地研究所)极地船舶管理中心主任、“雪龙2”号首任船长赵炎平在会上展示了"雪龙2"号 1:300比例的船舶模型。

到目前为止,赵炎平累计完成12次南极考察、4次北极考察任务。谈及极地科考的挑战,他直言,"在担任船长期间,我和同事们需要面对咆哮的西风带、危机四伏的冰山、常人难以忍受的极寒等挑战,还要面对长时间在海上航行的寂寞。"

但让他倍感自豪的是,这些年他们不仅为南极科考站运输物资、搭建起科研设施,更让各国科学家在南北极拥有了一个“移动实验室"。

极地对于全球气候变化、人类生存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赵炎平表示,中国南极考察始终遵循南极条约体系,以秦岭站建设为例,项目启动前编制了全面的环境影响评估报告,在建设过程中,采用模块化施工减少现场干扰,并设置24小时生态监测,实时预警企鹅、海豹等动物的活动信息,全力保护当地的生物种群。科考破冰船则装配了先进的防污染设备,尽量减少对极地环境的影响。

“我们的南极考察活动,始终坚持‘低干扰’和‘最小必要’准则。全体考察队员上站之前需要通过环境保护知识培训,在科研样品采集过程中,也要尽量减少采集量,最大限度减少对当地生态的影响。”赵炎平说。

在20年极地生涯中,赵炎平多次参与国际合作任务。他回忆起2013年的一次南极救援:"当时'雪龙'号正在执行第30次南极考察,接到遇险信号后,我们立即暂停任务前往救援。”

作为第二船长,赵炎平配合船长操纵船舶,勘察遇险船四周的现场情况,制定切实有效的营救措施等。“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我们冒着极大的风险,最终将遇险船上的52名乘客顺利转运到安全地方。”

上个月由中国发起组织,9个国家91名科考人员共同参与,以“雪龙2”号为载体的罗斯海联合航次考察顺利结束。赵炎平参与了前期的备航工作还有航次的岸基保障工作,他表示,“这次联合航次是国际上首次在南极秋季开展的以生态系统研究为主要对象的联合航次,获取了国际社会缺乏的秋冬季调查资料,进一步提升了我国在国际极地考察领域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