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艺评丨汪静:山河入乐·代际和鸣


当我们提到中国当代音乐时,“当代”一词常被简化为时间维度的指称,却往往遮蔽了其更为丰富的时代意涵。近日,中国交响乐团呈现的“国交声 华夏情”音乐会在上海捷豹音乐厅如期上演。整场音乐会的选曲,以几位不同代际作曲家的作品,生动诠释了“当代”的多重面向。这些作品跨越不同时代背景,通过交响叙事的形式,展现了和而不同的多元之美。
炽热之庆典美
音乐会以施万春《节日序曲》作为开场曲目,这一选曲安排呼应了五一劳动节的节日氛围。在指挥家景焕的执棒下,国交开场便迅速进入状态将作品所蕴含的欢腾喜庆之情展现得淋漓尽致。作曲家创造性地在西洋乐队中加入了民族乐器唢呐,当唢呐高亢明亮的音色与管弦乐队的浑厚音响相交织耳边,眼前仿若重现了古代礼乐中“钟鼓乐之”的盛大画面。将思绪拉回至作曲家创作的时代背景,这部诞生于特殊历史时期的经典之作,既是中华文化中“礼乐精神”的现代缩影,更是一份饱含深情的庆典献礼。时至当代,这部见证了中国交响乐发展历程的作品仍活跃于舞台,焕发着炽热的、经久不息的生命力。

悲柔之意境美
赵季平的《第一小提琴协奏曲》以极致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作曲家浑然天成的旋律感。这部作品最动人的特质在于,作曲家既没有刻意使用民族乐器,也未直接引用民间音乐素材,却在听觉上构建出极具辨识度的中国韵味。听众在音乐的流淌间感受到一种难以言状的情愫,这份情愫唤起了超越个体差异的、根植于东方美学传统的情感共鸣。
相较于吕思清版浓郁的中国味、宁峰版精湛的技术性,当晚小提琴家陈曦的演绎则更显内敛与冷静。在他的弦下,这部作品呈现出一种“悲柔”之美。其音乐表达并不过分外放,而是以克制的力度变化和如游丝般纤细却富有穿透力的音色转换展现了“含蓄蕴藉”的艺术意境。返场作品陈曦演绎了莫五平的小提琴独奏作品,选择这部作品作为返场曲目无疑是大胆且具有新意的。一方面,这部极具难度的作品充分彰显了他的技术能力。另一方面,作曲家莫五平先锋性的音乐语汇与赵季平的小提琴协奏曲形成了鲜明对比。两位作曲家截然不同的个人风格也正是中国当代音乐创作多元之美的有力展现。

壮丽之山河美
作为本场音乐会的重头戏,大型交响乐套曲《山河颂》由中国交响乐团团长李心草总策划,五位青年作曲家杨帆、王华谙、姜莹、黄凯然、李劭晟联袂创作。集体创作往往需要将个人风格让位于整体统一性,但令人惊喜的是《山河颂》的五个乐章在保持完整音乐构思的同时,每个乐章都闪耀着作曲家独特的艺术个性。印象深刻的是奉献篇章中作曲家以一贯的旋律驾驭能力,让听众感受到山河意象的壮丽之美。思乡篇章里那段如泣如诉的大提琴独白,更是体现了作曲家细腻的艺术巧思。五位作曲家不仅通过自己的音乐语言完成了对“山河”入乐的多维诠释,更通过这种集体创作的形式,将时代交响以另一种方式得以当代延续。

当不同代际作曲家的作品汇集于一场音乐会,当不同年龄层的听众齐聚在同一个音乐厅。无论是亲历者还是后来者,带着各自错时空的时代印记,在这一刻完成了一次交响和鸣。我想,这场音乐会最终呈现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技艺精湛的“国交声”,更是一代代作曲家薪火相传的“华夏情”!
原标题:《新民艺评丨汪静:山河入乐·代际和鸣——评“国交声 华夏情”音乐会》
栏目编辑:华心怡 文字编辑:沈毓烨
来源:作者:汪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