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实践”破解丘陵碎地乡村振兴难题
□河南日报社三农全媒体中心课题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着力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顺应人口流动趋势,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促进城乡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一体化”“更好发挥县城连接城市、带动乡村作用,率先在县域内实现城乡融合发展”。
新安县地形复杂,山高岭多、河谷细碎,这种丘陵地貌致使乡村地区相互分割,村庄分布零散,城乡二元结构显著。

乡村振兴是一项系统工程,新安县委、县政府深刻认识推动乡村振兴必须全方位系统考虑乡村产业、建设、治理,因地制宜、科学规划。
新安县委、县政府深刻认识到,乡村振兴必须坚持把城镇和乡村贯通起来,片区组团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能够从三个维度化解乡村振兴的结构性矛盾。在空间维度,整合碎片化土地资源,构建规模化生产单元,重塑乡村发展空间;在要素维度,打破行政界限,推动资金、人才、技术等要素流动,实现要素的优化组合;在价值维度,借助片区协同,放大生态、文化等资源价值,推进乡村价值的重塑。
数据为本:新安县域常住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76‰,内部人口转移呈下山、进城趋势,北部山区和环库区人口逐年减少,南部镇区有人口回流趋势,县城人口稳中有增,2023年常住人口48.2万。全县28个100户以下的行政村将在未来逐步撤并或消亡。
根据人口、村庄演变规律及国土规划实际,新安县明确了“山水汉关、多彩新安”的发展定位,确立了“近郊型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区”“山水型农文旅融合发展样板”“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标杆”的发展目标,构建了“一环一链三片区”的乡村振兴格局。
“一环”即产城融合之环,南部围绕县城、经开区,依托310国道、磁五仓、铁磁路三条主干道,打造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
“一链”即新安山水之链,北部发挥自然风光优势,抢抓济新高速即将建成通车机遇,串连黛眉山、龙潭峡(荆紫仙山)、青要山、万山湖,打造黄河文化旅游带示范区。
“三片区”即千年樱红农旅融合片区、红动汉关城郊农文旅融合片区、万山黛眉黄河文化旅游片区三个示范区,并按照“片区+组团”模式策划了17个发展组团。
作为洛阳唯一全国乡村振兴示范创建县,新安县按照“宜居、宜业、和美”的总体发展定位,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紧盯对标河南省委“四高四争先”要求,落实洛阳市委乡村振兴工作部署,聚焦“群众增收和亩均增效、和美乡村建设”,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原则,通过科学规划、产业融合、治理赋能等举措,在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上笃定前行,主动担当作为,千年樱红农旅融合片区入选省级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创制型先导区,探索出一条“片区统筹、产业联动、城乡融合”的新安乡村振兴实践路径,为丘陵地区破解乡村振兴碎片化难题,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一)精谋规划布局,梯次打造连片示范区
乡村振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全面统筹乡村产业、建设与治理,因地制宜开展科学规划。新安县通过实地调研与数据分析,深入了解区域内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发展潜力,按照“试点先行、梯次推进”的策略,在条件成熟的区域启动片区组团集中连片示范区建设。
一是坚持因地制宜。新安县对县域内的地形地貌、人口分布、产业基础、文化特色及发展潜力进行深入剖析,精准定位县域内不同区域发展方向,在北部山区,凭借丰富的山水景观和中药材、林果资源,规划打造以生态旅游和特色种植为核心的产业片区;南部区域因集镇人口密集、交通便捷,重点发展与城市需求相适配的城郊农文旅、农产品加工及配套服务业,为不同区域指明差异化发展路径。
二是注重全域统筹。新安县打破传统规划束缚,立足“七岭二山一分川”的地貌特征,按照“打破乡镇界限、城乡一体规划、产业集中连片、统筹协调联动”原则,精心编制《新安县集中连片推进乡村振兴规划》,一体规划布局产业发展、设施建设、服务均衡,将以村为单位的“单打独斗”转变为以片区为单位的“协同作战”,形成“规划一张图、建设一盘棋”的协同发展模式。
三是发展特色产业。为打破丘陵地区传统农业的发展瓶颈,增加农民收入,新安县实施特色产业“12381”工程(“1”是围绕农民增收这一中心任务;“23”是以红樱桃、红辣椒和优质林果业、优质中药材、优质食用菌“两红三优”特色农产品为重点;“8”是谋划实施好千年樱桃沟农文旅融合示范区、双红加工交易园区、磁涧万亩粮药间作示范区等8个县级重点农业产业项目;“1”是每个镇实施1个由党委书记亲自抓的产业发展重点项目),形成了“县有主导产业、镇有龙头企业、村有特色产业”的现代农业产业布局。
在樱桃产业方面,以磁五仓线为重点区域,持续扩大种植规模,目前樱桃种植面积稳定在10.2万亩。同时,积极开展品种改良,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强化科技应用,提升樱桃的品质与产量,巩固“中国露地樱桃早熟第一县”的地位,并积极争创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在辣椒产业上,以铁磁路为核心,借助高标准农田建设推进土地流转和种植结构调整,扩大辣椒种植规模,布局辣椒加工、交易、仓储、物流全产业链,打造区域性辣椒加工交易和技术服务中心。
目前,新安县农业特色产业总规模稳定在30万亩以上,综合产值达32亿元。

(二)深耕科技赋能,厚植农业新质生产力
科技是推动农业现代化的核心驱动力。新安县积极引入先进的农业科技成果,大力推广智能化种植、养殖技术,借助物联网、全生长周期大数据模型、无人机植保、智慧灌溉、精准施肥等手段,实现农业生产的精准化与智能化,有效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活力。
一是发展智慧农业。在樱桃、辣椒等特色农产品种植过程中,新安县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打造全产业链综合服务平台,对农产品种植生产进行机械化、标准化、智能化管理,降低人工成本,提升产量和效益。在樱桃种植园区,通过物联网智慧监测系统实时监测土地墒情、温度、氮磷钾养分含量等信息,运用数控管理中心精准控制樱桃树的休眠、生长、开花、结果进程,实现樱桃精准化、自动化、智慧化种植和提前错峰上市。
二是拓展设施农业。近年来,新安县持续扩大设施农业规模,通过中原农谷、益民控股、天兴农科等农业龙头企业带动,积极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新机械,推动新安特色农业产业发展不断向智慧农业、设施农业转型升级。目前,设施农业已覆盖林果、蔬菜、养殖和食用菌等多个领域,已发展设施农业1万余亩,吸引100余个农业经营主体参与。其中,设施樱桃亩均收益达6—8万元、盆栽樱桃亩均收益达40万元;益民控股的“麦椒芝麻豆”套种和无人化农机全自动种管收,亩均降本50%、增效30%,综合效益达10000元以上。
三是强化产学研合作。新安县不断深化产学研对接,积极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合作。省级樱桃现代农业产业园与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河南科技大学等科研机构和高校合作,针对樱桃种植中的关键技术问题开展联合攻关,实现了樱桃品种改良、错峰上市等技术突破。在辣椒种植领域,与相关科研机构合作,研发推广5G数字辣椒种植技术,推动辣椒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
(三)筑牢基层根基,释放党建引领效能
乡村振兴不只是产业振兴,更是治理能力的提升。片区化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能够通过党建联建、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提升乡村治理的现代化水平和效能,增强乡村社会的组织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新安县落实省委基层党建“五基四化”工作要求,健全“乡镇(街道)—村(社区)—网格化—数字化”党建引领基层建设工作体系,将乡村振兴与“五星”支部建设有机结合,以夯实基层党建为切入点,探索新时代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新安实践”。
一是党支部联建、党支部领办合作社聚合力。“五星”支部建设过程中,新安县按照“大带小、强带弱”“条件相近、地域相连、优势互补”的原则,组织“五星”“四星”支部与周边集中连片村开展党支部联建,实施党支部“片区联创”工程。探索成立樱桃、辣椒等联合产业党组织18个,22个党支部领办专业合作社,未来还将在两年内培育发展党支部领办合作社100个,实现党支部政治引领、合作社抱团发展、群众积极参与的有机融合。
二是锻造队伍强能力。新安县致力于打造过硬的村干部队伍,通过实施“头雁培优”计划,围绕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等主题,开展村党组织书记业务培训、观摩学习,促进村干部提升理论素养、开阔视野。强化党员教育培训,依托县乡党校,结合“专项政策宣讲”“万名党员进党校”等活动,开展县级党务工作者、入党积极分子及发展对象等培训,基层党员和党务干部的理论素养和业务实操能力全面提升。
三是搭建平台促善治。新安县坚持“问需于民、一村一策”,积极搭建乡村共建共治共享平台,探索推广五头社区“乡里中心+就业”、李子沟村“乡里中心+游客驿站”、辛庄社区“乡里中心+大食堂”、懈寺村“乡里中心+集中养老”等运营模式,提升乡里中心运营水平,推动服务群众工作的可持续发展。以培优育强群众自治、自乐、志愿“三自”组织为抓手,探索了“道德工分”“板凳议事”“百姓食堂”“集体婚礼”等新安品牌,实现群众入组、党员联系、活动开展“三个全覆盖”。
(四)创新利益联结,拓宽农民增收路
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目标,在于通过提升农业生产效益、壮大乡村产业、推动农民就业创业等多元途径,实现农民收入的稳步增长。新安县始终秉持农民利益至上的理念,创新利益联结机制,构建“农户+集体合作社+企业”的产业发展模式,增加村集体收入,让农民在片区化推进乡村振兴进程中收获更多实惠。
一是共享产业发展红利。新安县在推进产业集中连片发展中,始终锚定农民增收这一中心任务,通过推广“公司+农户”“合作社+农户”和家庭农场等经营模式,带动群众增收致富。比如,大力培育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产业化龙头企业和社会化服务组织等优质市场主体,并充分发挥其带动作用,支持专业服务公司开展生产托管、金融等服务,切实解决群众农业生产难题,增加村集体收入,有效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
2024年,新安县集体经济收入超100万元村有7个,65%以上的村实现分红。
二是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新安县各党支部在领办项目时,注重构建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依据产业特色和合作模式,通过合作办企业、引入社会化经营等方式,探索出多种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模式。如在樱桃产业发展方面,探索出了果树“托管”“半托管”、集体二次分红、产业合作联社、“721”模式;在辣椒产业方面,探索出了企业运营“532”、集体运营“541”收益分红模式;在中药材产业方面,探索出了“企业+合作社+村集体+群众”和“土地入股、托管”模式;在林果产业方面,探索出了“公司+村集体”4∶6分成种植经营模式,这些模式极大拓宽了群众、村集体的增收渠道。
三是推进多元合作增收。新安县积极创新土地合作形式,深化村企合作,借助企业的市场资源和运营能力带动农民增收。例如,石寺镇、北冶镇等具备矿区复垦耕地条件的村(社区),与相关企业合作复垦新增耕地和建设用地指标,通过土地集体经营和分红壮大集体经济。在肉牛养殖项目中,洛阳纵生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与养士村集体经济合作社紧密合作,扩大养殖规模,不仅为村集体带来丰厚收益,还为周边村民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有效带动村民增收。
(五)培育新农人队伍,激活乡村振兴动能
人才是乡村振兴的核心要素。新安县通过开展农业技术、电商、经营管理等培训,培育了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农人。这些新农人既掌握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又具备市场意识和创新精神,成为推动新安县片区化推进乡村振兴的新生力量。
一是打造高素质职业队伍。新安县将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作为片区化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重要突破口,在项目建设中持续培育新农人。在万亩樱桃提质增效区建设过程中,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因势利导、群众主体”的原则,引进木美土里生态农业有限公司,采用“新农人培育+动态股权”模式,从当地农民中招募管理员,在公司的统一安排下进行标准化田间管理,待农民逐步掌握现代农业技术、形成现代农业经营思维后,通过信贷支持提升其家庭果园的股权占比,再利用股权转移释放的资金,持续建设标准化果园,孵化更多家庭果园主,在实践中滚动培育新农人。
二是靶向发力精准培育。新安县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访谈、小组讨论等方式,全面了解农民的技能培训需求。针对樱桃、中药材等特色农业产业,开设种植技术培训课程,内容涵盖优良品种选育、科学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控等。邀请农业专家、技术推广人员授课,通过理论讲解、实地示范、现场答疑等方式,让农民切实掌握先进的种植技术。
三是筑牢政策保障根基。为补齐人才短板,新安县将“选用人才、引进人才、留住人才、服务人才”作为乡村振兴和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工作。先后出台《新安英才计划(2022-2025年)》和《新安县拔尖人才选拔管理办法》等一系列优惠政策,将优秀乡土人才纳入县拔尖人才选拔范围,每三年评选一次,每次评选15名优秀乡土人才进行命名表彰。通过荣誉授予与物质奖励相结合,激发乡土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发挥其在乡村振兴中的示范引领作用。
(六)推动“农文旅共生”,促进三产融合发展
“农文旅共生”是以农业为基础、文化为灵魂、旅游为载体的复合型产业形态,能够突破传统农业的单一功能,实现一二三产业的有机融合。新安县依托丰富的农业资源、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积极推动“农文旅共生”发展模式,促进三产融合。
一是夯实农业产业基础。新安县在片区化推进中,强化基础设施建设,为城乡融合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目前,投资1.2亿元实施“四好公路”提升工程,新修产业路和观光路45公里、乡村道路“白改黑”92公里,全县农村路网总里程达2133公里,农村燃气覆盖率达50%以上,乡镇街道5G网络、农村地区千兆光纤实现全覆盖。
在“千年樱红”省级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创制型先导区,打造“智慧农旅”示范区,引入美早、布鲁克斯、俄罗斯8号等20余个樱桃优质品种,丰富樱桃品类,开发农事体验活动,让游客亲身感受农业生产的乐趣。通过与农业科研院校合作,建立示范种植区,全方位提升樱桃的产量和品质,为“农文旅共生”奠定坚实的产业基础。
二是深挖文化旅游内涵。新安县深入挖掘沿黄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围绕“天下黄河”文化IP,打造县域文化名片,提升旅游的文化内涵。比如,在黄河神仙湾旅游度假区,建设民俗文化展示体验馆,打造与沿黄自然景观相辉映的人文景观,让游客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在千年樱桃沟古树群核心区域,通过举办樱桃文化节、大粒樱桃品鉴评比、樱桃采摘、樱桃美食烹饪大赛,以及打造主题展览、文创商店、主题邮局、非遗体验等文旅业态,展示樱桃种植历史、品种演变和相关民俗故事,深度挖掘樱桃文化;在万亩粮药示范区,举办丹参文化节,展示丹参药用价值、炮制方法和中医药发展历程,邀请专家学者普及中医药知识,开展中医义诊、养生讲座等活动,传播中医药文化。
三是完善旅游服务体系。新安县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打造精品旅游线路,推出特色旅游产品,吸引更多游客前来观光旅游。秉持“旅游+”理念,打造“天下黄河洛阳美、万山湖水新安蓝”“农耕采摘,田园生活”等一批精品旅游线路,将景点、民宿、乡村田园等串联起来,推动旅游从景点旅游模式向全域旅游模式转变。全力打造“新安樱桃”“千年樱桃沟”等农文旅IP,围绕樱桃采摘,打造樱桃主题特色餐厅,配套建设农家乐,提供农家菜、乡村民宿等服务,延长游客停留时间。依托万亩丹参田园风光,开发丹参观光游线路,在田间规划观景步道,让游客近距离观赏丹参生长状态,同时开发丹参香囊、丹参主题工艺品等文创产品,丰富旅游消费场景,实现农业、文化、旅游的深度融合。
创新的模式,关键要真抓实干。新安县建立了“1+5”工作推进机制,确保片区化发展各项措施真正落地。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牵头抓总,县委副书记担任先导片区“片长”,农口分管领导担任“链长”,县直部门包村联户,构建“县—镇—村”三级联动推进体系;统筹涉农衔接资金、金融信贷资金、社会资本等五笔资金,形成“政府引导、市场参与、多元投入”的资金保障机制;片区推进专班实行“周碰头、月调度、季观摩、半年通报、年度总评”的工作推进机制和“一季度比谋划、二季度比推进、三季度比攻坚、四季度比成效”的督导考评机制,推动各项任务每月有提升、逐季有变化。
改革发展则“新”,和谐稳定则“安”。新安县片区化集中连片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凭借战略定位、生态优先、产业融合、文化传承、治理创新与城乡融合“六位一体”的协同发展模式,推动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深度融合,在城乡融合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上奋勇争先,不单单是对“千万工程”经验的创新性践行,更是对中国式现代化乡村振兴路径的积极探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