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实时讯息>

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看“链主”村强华如何破题乡村振兴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22 20:34:00    

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 看“链主”村强华如何破题乡村振兴——永寿县常宁镇探索“产业链党建联盟”模式的强华实践

本报讯(通讯员 李方正 王梦圆)在永寿县常宁镇的广袤田野上,一垄垄富硒红薯破土而出,一头头肉牛膘肥体壮,一幅“红牛共舞”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徐徐展开。作为常宁镇“红薯+肉牛”产业链党建联盟的“链主村”,强华村以党建为纽带,以产业为依托,以生态循环为特色,蹚出了一条“党建共建、产业联动、互学共促、抱团发展”的乡村振兴新路径。2025年,该村带动联盟村建成1200亩富硒红薯基地,肉牛存栏达800头,年产值突破2000万元,真正实现了“建一个联盟、兴一项产业、富一方百姓”的生动实践。

【党建铸链】

“链主”扛旗,一个支部带活五村产业的破局战

强华村的发展,离不开党建引领这一“红色引擎”。2025年初,在常宁镇党委的指导下,强华村党支部创新提出产业链党建联盟模式,联合南章、上邑、何谈、安德等5个村党组织,组建“红薯+肉牛”产业链党建联盟,构建党委引领—“链主”村党组织带动—“链上”村党组织协同推进的党建联盟组织体系。“过去各村单打独斗,产业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现在通过党建联盟,我们统一规划种植、共享技术、共拓市场,真正实现了抱团发展。”强华村党支部书记袁文化介绍。联盟成立后,强华村作为“链主”村,牵头制定产业标准,推广富硒红薯种植技术,并筹建清洗、烘干、分拣等初加工厂,推动红薯产业从“田间”"走向“车间”。目前,联盟内红薯种植面积已达1200亩,年产量2000吨。为提升联盟内人才技术支撑,强华村还牵头开展“链上人才”培育计划,全年组织种植、养殖技术培训5场,培育致富带头人23名,设立“党员示范田”和“党员养殖标兵”,让党员成为产业发展先锋。

【生态闭环】

“一根秸秆”的72变:“链主”村解码循环经济方程式

“以前秸秆焚烧污染环境,牛粪堆积无处去,现在一根秸秆串起一条产业链,生态包袱成了绿色财富!”在强华村生态循环产业基地,村干部王先锋正向参观者介绍“秸秆养牛—牛粪制肥—肥料还田”的闭环模式。这一模式的灵感来源于强华村多年的实践探索。强华村地处山塬,土质沙化程度高,传统种植效益低。村“两委”经过调研,发现秸秆可作为优质牛饲料,而牛粪经发酵后又是红薯种植的天然有机肥。带动何谈、安德两村建成标准化牛场3个,年消纳秸秆400吨,牛粪制肥还田后降低化肥使用30%,亩均节约成本200元。生态循环不仅降低了生产成本,更提升了产品附加值。强华村红薯因富硒、有机等特色,获评“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单价从1.2元/斤提升至2元/斤;生态牛肉因品质优良,市场溢价率达30%,成为高端餐饮市场的“香饽饽”。

【富民密码】

从“链上分红”"到“云端卖货”,强华式共富的N种打开方式

乡村振兴的最终目标是让农民腰包鼓起来。强华村通过“支部+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社+农户”模式,让农户以土地入股、务工就业、保底分红等多种形式分享产业红利。“我在合作社务工,一天能挣120元,年底还有分红,比外出打工强多了!”脱贫户王永宁笑着说。去年,他通过申请5万元贴息贷款入股养牛,年分红4000元,加上务工收入,全家年收入突破3.4万元。据统计,今年来联盟内劳务用工达3000人次,发放劳务费56万元,覆盖脱贫户及弱劳力群体。为提升产品竞争力,强华村还积极拓展电商销路。通过抖音、快手、微信等平台将红薯销往西安、成都、广东等地,年线上销售额超十万元。今年10月,村里还计划建成集电商培训、产品展示、直播带货于一体的电商服务站,进一步拓宽销售渠道。

【链式跃迁】

当“链主”"遇上“群链”,强华村的区域产业共同体构想

站在新的起点上,强华村已谋划好下一步发展蓝图。扩大联盟规模,2025年试点红薯收获后换茬种植洋葱等经济作物,联盟内肉牛存栏增至1200头。延伸产业链条,建设红薯深加工厂,筹建生物有机肥厂。强化品牌赋能,建设电商服务站,申报地理标志,打造绿色品牌。

从昔日的贫困村到如今的共富圈,强华村用实践证明。党建引领是乡村振兴的“金钥匙”,产业融合是共同富裕的“加速器”。在这片充满希望的黄土地上,强华人正以“红”的激情、“牛”的干劲,书写着乡村振兴的崭新篇章!

责任编辑:安心 审核:杨勇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报料关注西北信息报微信公众号(xbxxbwx)留言或加编辑微信号:y609235490 投稿邮箱:xbxxbxm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