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实时讯息>

从采煤沉陷湿地到水鸟“新家”,安徽大学这支团队用了近十年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09 03:47:00    

【来源:合肥在线】

在安徽大学有这样一支科研团队,他们自2015年以来一直关注两淮采煤沉陷湿地的演变及其水鸟群落,为采煤沉陷湿地水鸟及其栖息地的管理和保护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撑。他们就是来自安徽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的李春林教授团队。

前不久,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中国林学会公布了“第十四届梁希林业科学技术奖”(省部级)评选结果。该团队凭借研究成果“两淮采煤沉陷湿地水鸟生态学研究与栖息地修复技术集成”荣获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研究团队在野外调查中取景

多种方法探索水鸟世界

在全球自然湿地不断退化和丧失,对水鸟的生存产生了巨大的威胁,越来越多的水鸟被迫将人工湿地作为补偿性或替代性的栖息地的背景下,李春林教授发现有关采煤沉陷湿地水鸟群落研究的缺失。

在调查搜集了多方面资料后,他意识到“如果这些特殊的人工湿地能得到较为妥善的管理,可以为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路线上的水鸟提供十分重要的补偿性栖息地”,因此,他决定以两淮采煤沉陷湿地为主要研究区域,开启了近10年的研究历程。

项目伊始,李春林教授团队在两淮矿区随机选取55个采煤沉陷湿地,建立了标准化的系统监测样地,并分年度、分季节地开展水鸟及其环境因子的系统监测,“2016年在野外的工作比较密集,我们会每隔半个月进行一次实地调查,数据收集比较齐全后,每隔五年再进行一次全面的基本数据调查。”李春林介绍。

野外调查通常从早上七点开始,团队成员按照提前规划好的路线,驱车前往不同的观测点进行观察和数据收集,在固定的观测点先后使用双筒望远镜和单筒望远镜,环视观测区域,对水鸟的种类、数量、行为状态等进行观察和记录。

行驶在泥泞的小路上,难免会遇到突发状况,有时是车轮陷到淤泥中,有时是底盘被路上的渣滓剐蹭,遇到水路还需随时带着皮划艇,时刻做好划船的准备。往往等到夜幕降临,团队才能带着观测数据和调查结果回到落脚点,整理分析好数据,就要开始为第二天的调研行程做准备,这样的“日常”在近十年的研究中不断上演。

通过野外调查,团队发现两淮采煤沉陷湿地的水鸟群落由不同居留型的物种组成,其中冬候鸟最多,在区系特征上以古北型和广布型为主。两淮采煤沉陷湿地夏季主要为涉禽提供繁殖场所,而冬季则为游禽提供越冬地或迁徙停歇地。

团队还通过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技术,获取多尺度环境因子,进一步剖析水鸟的不同功能集团对环境因子的响应模式,从而阐明环境因子对采煤沉陷湿地水鸟群落的作用机理。不仅如此,研究还阐明了水鸟群落构建及物种多样性的维持机制,并提出增加湿地的生境多样性和景观连续度、降低人为干扰等管理和保护水鸟的建议。

巧用创新技术为水鸟保“家”护航

“创新要新颖,要有价值”,这一点体现在采煤沉陷湿地发展动态及预测技术的研究中,李春林教授团队采用下沉模型、概率积分法及水量平衡迭代方程等技术手段,建立了沉陷湿地地形、水资源动态变化的预测技术体系,并通过分析采煤沉陷湿地的时空演变,揭示客观发展规律,为水鸟栖息地的动态发展趋势及生态修复提供技术支撑。

采煤沉陷湿地水鸟栖息地生态修复关键技术也是他们的创新点,在不同沉陷状态的湿地中,团队成员结合创新性栽植技术,建立了非稳态人工湿地沉水、挺水植被的构建技术体系;在采煤沉陷积水区及其周边,他们结合土壤改造、水质监测、动植物创新管理方式,形成了沉陷湿地及周边生态农业重构及生态环境恢复的技术体系,为有效减少沉陷湿地及周边生产实践对水鸟及其栖息地的影响提供了示范。

该研究的重要意义也毋庸置疑,一方面有助于维护生态平衡,采煤沉陷湿地为水鸟提供了重要的、补偿性的栖息地,并随着其面积的持续扩大,将为更多的湿地生物提供栖息地。与此同时,水鸟作为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持湿地生态功能、促进生物多样性也起着关键作用。

另一方面有助于服务安徽,李春林教授团队积极与相关部门进行沟通,“我们共同推动制定更加完善的水鸟保护政策,从而加强对水鸟栖息地的保护和管理,更好地提高公众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促进全社会形成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良好氛围。”李春林如是说。

未来,李春林教授团队将继续为水鸟打造更加安全、舒适的栖息地,为生态环境的改善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合报学在合肥融媒体工作室

合肥在线-合新闻记者 庄文倩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